更新時間:2023-09-05

傳說中的「高需求寶寶」特質(破解篇)

都市傳說有一種特殊的「高需求寶寶」是屬於教養界裡的大魔王,誰沒燒好香、抽中魔王籤,高需求寶寶在你家,大概就是等著抖一輩子。

高需求寶寶在都市傳說中有以下特質:

高需求寶寶在都市傳說中是這個樣子的:
  • 反應強烈:

    需求不被滿足就會哭鬧,強烈的抵抗
  • 活動量高:

    不喜歡受到拘束,肌肉及心智處於緊繃狀態
  • 餵食頻繁:

    進食除為了飽足感,也是一種撫慰
  • 需求不斷:

    因不會好好表達,只好用激烈大哭溝通
  • 經常清醒:

    對睡眠需求低,時常處於淺眠狀態
  • 不易滿足:

    需求永遠無法被滿足
  • 難以預期:

    情緒及需求難以捉摸,前一天可行的方式隔天卻沒效了
  • 過度敏感:

    對環境、身體或情緒的轉換很敏感
  • 放不下來:

    需要大量的肌膚接觸及身體的晃動
  • 拒絕摟抱:

    有部分孩子因對接觸敏感度高而無法接受摟抱或束縛,需要很多自我空間
  • 非自我安撫者:

    無法接受替代方案,如:奶嘴、玩偶,需要大量與父母互動
  • 警覺分離/分離焦慮症:

    認為媽媽與自己是一體的,無法接受與媽媽分離
  • 完美主義傾向:

    因某個點卡住而生氣,難以釋懷
而都市傳說中高需求寶寶隨著年紀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 寶寶時期:

    敏感、激烈、高需求的、哭聲響亮、觸感需求強。
  • 幼兒時期:

    高度緊張、忙錄、有活力、容易發怒、固執、急躁。
  • 成人時期:

    熱情、主導、富有同情心的、決心、有見地、自以為是、社交的。
但真的是這樣嗎?有這種特質的孩子只要隨著年紀長大,缺點就會大量變成優點?媽媽只要熬過時間就可以了?
讓我們來看看一個有趣的比較表格:
我們將高需求寶寶網路上流傳的特徵在左側列出,然後右側為比對網路上高需求寶寶特徵與不安全依附孩子的特徵,進行調查比對,若有這項特徵就打圈,若無這項特徵就打叉,若有時有、有時沒有就以三角形標示。

高需求寶寶?不安全依附?

高需求寶寶

不安全依附

反應強烈

活動量高

餵食頻繁

需求不斷

經常清醒

不易滿足

難以預期

過度敏感

放不下來

拒絕摟抱

非自我安撫者

生氣很難平復

警覺分離/分離焦慮症

都市傳說中的高需求寶寶與不安全依附特質竟然如此接近,但不安全依附明明是教養型態中最危險最需要立刻調整的狀況,怎麼突然會變成是一種具有高天賦,只要等著長大就會好的特質呢?
這樣的邏輯是非常奇怪的,因此,我們需要先來了解高需求寶寶的真實樣貌。

高需求寶寶的真實面貌

要是真的不幸抽中魔王籤——高需求寶寶,含辛茹苦已經不足以形容母親的樣貌了,必須具備終極版的耐心、完美版的愛心、無敵版的細心來支應高需求寶寶的不可思議需求,而等著孩子長大就會好,好像也不太可行,就是要有與魔共舞一生的打算。

那麼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世界上真的有這種終極魔王籤,而且還可能發生在妳我身上,我們上輩子應該沒有做壞事才對吧?怎麼可能會需要得到這種磨難?!
實際上,世界上並沒有這種魔王孩子(所以妳可以放心了)。

高需求寶寶(High Need Baby)這個名詞源自於1996年William Sears 博士以及其助產士妻子 Martha 的著作《The Fussy Baby Book: Parenting Your High-Need Child From Birth to Age Five》
另一個常見的名詞Spirited Baby,則源自於美國家長教育家、暢銷書作家Kurcinka Mary Sheedy,其1991年的著作《Raising Your Spirited Child》就有了Spirited Child的概念,到2020年的著作《Raising Your Spirited Baby》出現了Spirited Baby這個詞彙,按字面翻譯則是「活潑寶寶」 。

其實關於『spirited child』提到的內容,與後續網路翻譯是有巨大落差的,spirited child內文中所指出的孩子狀態的描述其實是以下:

高活動量與追求刺激感活動

孩子的氣質是先天的,例如有些孩子有高度的活動量與喜歡追求刺激,這並不是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造成,而是他們本來先天設定就是如此,但很可能被誤解為太過野蠻或不良行為。

高度情緒干擾

他們真的會讓人很崩潰,所以你在教養上所感受到如同史詩級般的崩潰都是真的。高強度的孩子,一旦他們感受到有不舒服的情緒狀態,當下的情緒展現是可以很輕易的達到讓一般人想要抓狂的境界,這時候教養者或照顧者就會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耐心才能讓他們冷靜下來。

喜愛危險活動

他們就像是大型犬或賽馬一樣,這樣的孩子也需要不斷跑動、攀爬、跳躍、翻來翻去、甚至跌來跌去,來滿足他的高活動量與高刺激需求。身為教養者,你需要對於孩子喜愛高危險的遊樂場域,有著高度的容忍度。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特質,對於這種高危險活動,他們不但不怕,還很喜歡。

精力充沛用不完

對於這類型孩子來說,儘管你會期望精神抖擻的孩子在一天內消耗了這麼多精力後睡個好覺,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即便已經是精疲力竭了,但仍然很難入睡。

難以配合

他們很難配合你去想去的地方或做你想做的事,因為這類型孩子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可能也會從購物車和嬰兒車裡爬出來,然後從你身邊跑開。光是想著要隨時防範孩子亂跑或越獄,就已經夠讓人冷汗直流了。

堅持己見難溝通

當你有某件事要跟孩子處理時,你必須想清楚到底要堅持在哪一方面,例如光是穿衣服,他可能可以跟你耗上一個半小時,尖叫或抗拒,但最終你放任他自己選擇了。

史詩般崩潰

由於他們特別敏感和反應強度大,一丁點芝麻小事可能就會引發史詩般的崩潰。所以為了避免這些事情發生,你可能已經學會用盡各種方式避免這些的發生。但這同時也會讓你在日常生活中疲於奔命。

難以說服

在某些事情上,他們會堅持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即便你如何與他討論爭辯,他們仍然堅持己見,這時候你可能只能微笑點頭帶過,否則沒完沒了的。

令人感到100%疲憊,同時也是100%驚奇

與這樣的孩子一起生活是100%疲憊的,但同時也是100%驚奇,因為他們時刻充滿著快樂與熱情。
上述這些內容其實,在《開啟「高需求小孩」的正向天賦》一書中也都有提及。
所以綜合上述內容,其實目前(2021年12月)網路上對高需求寶寶(spirited child)的理解有很大的偏誤,真實的高需求寶寶(spirited child)只是先天氣質的設定上屬於喜歡高風險遊戲、需要高活動量、情緒反應強度大、堅持度高,集結這些特質的孩子,在教養上會容易讓教養者感到非常吃力。

但是這些能力或狀態、包括難以入眠,其實都可以透過適當的引導來處理的,但是我們必須先完整的了解這類型孩子到底是什麼,而非單純定義他們很難處理因此教養者需要有高度耐心準備迎接地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只談高需求寶寶,不談高需求孩子,因爲透過我們的引導方案,這些狀況可以在孩子還在當寶寶時就解除,不會再蔓延到長大的時候。所以當然不會有高需求孩子、高需求兒童、高需求青少年的議題。

高需求寶寶(spirited child)的可能成因

高需求寶寶(spirited child)大概可以拆分成以下兩種可能性:

difficult baby

difficult baby照字面翻譯:困難嬰兒?這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這是指,我們孩子在DNA確認,也就是胚胎形成時,全基因決定的先天氣質裡,是剛好組合在一般新手媽媽最難破解的類型,那是什麼類型呢?
相關特質有:
  • 負向情緒本質(容易傷心)
  • 反應強度高(哭的大聲)
  • 適應性低(需要比較久的時間才能感覺舒服自在)
  • 反應閾低(很容易察覺變化)
  • 規律性低(半夜容易醒,睡眠時間與吃飯時間不太能固定)
  • 堅持度高(想要達成的目標很難被轉移焦點)

從這些特徵描述我們可以感覺到,這類孩子似乎會很陰晴不定,又難以安撫,實在讓人摸不著頭緒,因此讓照顧者會感到很困擾。

如果這個1/3的6次方機率剛好被妳完美遇上(也就是0.013)確實妳在照顧孩子時,感覺的痛苦度與困難度就會很高了,但請不要灰心,注意上面我們寫的關鍵重點:「對新手媽媽感覺很困難」這意思是什麼呢?
意思就是家裡的奶奶或阿嬤,這種已經具有充分解讀嬰兒照顧能力的老手,對他們而言,可能難度只有妳的1/3,因此,孩兒還不具備溝通能力的前半年,又在發展階段最需要「第一時間滿足生理需求與解除生理困擾」的階段,真的不妨找高手奶奶或保母進來做協助,孩兒的教養是長時間的事,重點是把孩子帶好,而不是什麼事都必須親力親為,妳快樂自在有能量,陪伴孩子時才有品質,也才能在後續要充分執行複雜的教養效能時,才有心力與精神處理更重要的事。

低親子適配性

親子適配性?聽起來有點難懂,這又是什麼呢?

簡單說,這是一種麻吉程度,妳與寶寶的麻吉程度。更簡單一點說,就是媽媽(爸爸)本身的個性或喜好,剛好容易上手(或喜愛)的寶寶特質。

舉例來說:妳本身喜歡看到笑開懷的孩子,因此孩子天生愛笑,妳就很覺得有勁,被鼓舞。因此如果剛好寶寶天生嚴肅臉(注意負向本質是先天的,不是妳可以控制的),妳要逗半天他才要笑出來,妳可能就覺得非常沮喪,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但事實上,可能與妳好不好完全沒有關係,關鍵點只是:孩子剛好不是讓妳有衝勁的類型。

而相反的,如果妳是一個比較內斂或思考型的人,面對一個比較不愛笑的孩子,妳可能覺得很愉快,感覺孩子看起來很有深度,像在想什麼哲學問題似的。哎,這表情真是讓我滿意極了,因此面對負向情緒本質的孩子,妳就帶的特有勁,光是看他那張深思熟慮的臉孔,就覺得孩子根本充滿靈性慧根,滿意的不得了,當然也就愈帶愈有勁,一切往正向循環前進了。
但若相反的,妳竟然帶到一個莫名奇妙就笑的花枝亂顫的孩兒,妳可能就苦惱了?
他在笑什麼?我感覺不到有什麼好高興的?他這樣莫名奇妙一直笑,會不會哪裡壞掉了?是不是有什麼臉部肌肉問題?我孩子一直笑?我都不知道他笑什麼?我沒有跟他共鳴?我是不是不夠好的母親?(當然也不是的,這也只是天生DNA反應而已)

以上這些舉例,就是描述親子適配性,麻吉度。親子適配性愈高的,就是俗稱天使寶,媽媽喜歡又簡單得到彼此的舒適點,一切愉悅滿足。
而親子適配性低的(愈多點在不麻吉位置),媽媽的苦惱度與困擾度、困難度也就愈高,愈難用自己的喜好推論孩子的滿足點,孩子也比較難進入滿足照顧狀況,長久下來就形成負向循環,覺得孩子好像什麼都不滿意,什麼都鬧,什麼都不舒服,

媽媽覺得自己像在地獄,其實孩子也是。



這麼痛苦的狀況該怎麼辦呢?
我們一樣建議
  • 前六個月可以找高手幫忙(或與高手學習)。
  • 理解這個時候孩子的反應大概都與「老天爺設定」(先天氣質有關),並不是他不愛你、故意惹你、故意不配合,也不是因為妳沒做好,更不是因為妳不是好媽媽。千萬不要因為掉入挫敗感中,而進入混亂的教養型態,因此而產生的不安全依附,才會是代價最高的。
  • 在這裡我們要做個重點提醒,其實這種低麻吉度(低適配性)的挑戰,前六個月只是剛開始而已,之後孩兒的個性特色愈發明顯之後,會踩到妳地雷神經的機會更將是多到數不清,這是因為,低麻吉度(低適配性)跟比較困難的教養型態,本來就容易產生寶寶跟媽媽在相處上彼此會比較不適應對方,這也會讓媽媽感覺在育兒上比較困難,所以媽媽與孩子兩邊就容易一起捲進一個負向循環,而在這樣一個負向循環,與彼此容易給予對方負向回饋的狀況下,媽媽與孩子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相處上不容易覺感到開心或滿足,而當這樣的不開心或不滿足狀態,在互動過程中又再自然的回饋給對方,這就會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附關係了。
也因此,在這樣比較困難棘手的狀況下,要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就會相對困難很多。因此我們強烈建議您孩兒1歲半時,可以立刻使用跳養APP來了解孩子到底是什麼特質、什麼料?這些特質到底是哪些優點的雛形,又可能有哪些教養陷阱容易跌入,透過專業且客觀的認識孩子,並學習自己可能不熟悉(因為不是自己的習慣能力)但對孩子而言很重要的教養引導方案,在這樣的狀況下,妳的孩兒雖然不符合與妳的麻吉特質,但也能夠出類拔萃的關鍵要素。

不安全依附

嬰兒依附關係的研究最經典的是19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進行了一系列猴子的實驗,發現情感需求及身體接觸對猴子寶寶未來的心理與社交狀態有重大影響。而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於1969年提出依附理論,指出幼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而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否則可能造成其心理狀態與人際能力長久的不健全。1978年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瑪莉.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進一步設計實驗「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來測試嬰兒與母親的互動關係,以及其同事瑪麗‧緬(Mary Main)增加內容,提出了安全依附與三種不安全依附類型:

依附類型/說明

實驗觀察

實驗結果說明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當母親離開時,嬰兒會或者不會哭。但他們哭的原因是因為相比較陌生人,他們更希望母親在場。當他們母親重新回來時,他們會立即停止哭泣。嬰兒在這種依附類型下成長的話,對人際關係發展出自信、良好自我觀感及安全感,對未來的健康人際關係發展奠下良好基礎。 一個安全型依附的孩子在陌生情境中,當主要照顧者(普遍為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孩子會很快地靠近照顧者尋求安撫。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敢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健康的自我概念。

不安全依附-抗拒型/焦慮型 (Resistant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母親離開會焦慮,對陌生人會害怕,母親回來時會尖叫踢打,對環境少探索。這種類型的嬰兒對陌生人表現得小心翼翼,且難以安撫。 此類型的孩子即使當主要照顧者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照顧者離開時,孩子會非常的沮喪;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小孩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照顧者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反抗。

不安全依附-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

母親離開不會哭,也不會感到焦慮。他們與陌生人的互動甚至和他們的母親一樣多。當他們的母親重新回來時,他們會逃避或者遲緩的表現出歡迎的樣子。逃避型依附嬰孩很少表達情緒,總是冷冷的。 此類型的小孩會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在照顧者離開或回來不表現出情緒。照顧者在時不去注意;照顧者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照顧者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而迴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陌生人出現時無特殊反應。孩子不會去探索環境不管誰在那裡。孩子面對對待陌生人和照顧者是一樣的。不管誰在這個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憤怒。

不安全依附-混亂/矛盾型(Disorganised / Disoriented Attachment)

這類型嬰兒的表現十分不一致十分混亂,當和媽媽重聚時,這些嬰兒可能會表現愣呆甚至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的,又或者會尋求媽媽安撫卻又突然抗拒媽媽的接近。他們對於媽媽可能抱有驚恐的心態,想接近媽媽的同時又想逃避。 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反抗或迴避。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看見自己。

而後續其他針對依附關係的相關研究也指出,安全依附的兒童到學齡前都是較友善、較合作的。不安全依附的兒童則會變得較有攻擊性、較任性、較依賴而且較黏人(Erickson, Sroufe, & Egeland, 1985; Siroufe, Fox, & Pancake, 1983)。

從依附理論中提及的不安全依附,其中的嬰兒狀態展現,竟然神奇的與前面我們提到「網路流傳的高需求寶寶(spirited child)」有許多相同處,像是過度敏感、分離焦慮、拒絕摟抱、反應強烈、難以預期,這些也都是不安全依附類型的嬰兒會出現狀況。
所以這邊可以看見,目前的網路資訊完全混淆了困難教養與不安全依附的狀態。
難上手的教養確實容易因為負向循環而更容易產生不安全依附,但這絕對不是等號。
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當感覺到教養棘手時,敏銳的尋找更有效的方案,絕對是幫助孩子的重要行為。
那麼,不安全依附的寶寶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危機呢?
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安全型依附的個體,能有較好的社會技巧、與同儕關係佳,而且更可能有親密朋友。然而,早期依附關係曾是或現在仍是不安全的兒童,較有可能跟父母出現衝突情緒,對話較少有能促進情緒自我調整的同步對話、對掌控的挑戰不感興趣等,且跟同儕關係較差、較少密友等,甚至可能衍生出精神疾病、或反社會人格。

目前也已有許多研究指出依附關係與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形成是有關連的。而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形成將大大影響其情緒、人際、處事態度、價值觀...等等。
Verschueren 和 Marcoen (1999) 在有關依附的實徵研究發現,青少年對於重要他人,如父母、同儕或學校師長等的情感依附,是會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發展。
Wu 和 Lin (2005) 針對依附風格和自我概念關係之實徵研究顯示,安全依附型的個體有著較高的自我概念,而且個體會因為他們早期社會互動經驗的影響,有較高安全依附經驗比不安全依附經驗的人,有著較高的自尊。(指較好的能力發展)
簡單來說,安全依附型的嬰兒,心理狀態易發展的較健全,反之不安全依附的嬰兒,易發展出不健全的心理狀態與自我概念。

如何教養高需求寶寶(spirited child)

我們來看看網路上一般流傳的處理作法:

1.耐心等孩子長大

2.不用孩子需要什麼就給他

3.不用一直抱他

4.多給孩子感覺刺激

5.跟孩子建立原則

6.孩子有情緒時自己保持穩定,然後給孩子替代方案(模糊焦點)

7.父母正面思考接受孩子的狀態

8.不要去聽別人跟你說什麼

簡單說:這是一種父母保持正面耐心保持自己的步調等待孩子長大會好的策略。不過許多家長依照這樣的方式處理後,幾乎都會發現,怎麼好像沒什麼效果,自己仍然身處地獄呀!
這是因為,這些所謂的高需求寶寶(spirited child),絕大多數是處於心理學上的不安全依附關係,而不安全依附狀態是孩子已經處於很不適應我們的狀態,因此,要再以父母保持耐心的陪伴來處理,在孩子與我們已經是有距離的狀態下,這幾乎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需要儘快改變教養型態的狀態,否則,這樣維持父母步調整的方式,是非常非常危險的。
但實際上是,只有當真正明白孩子的特質是什麼,並且使用孩子適合且他能懂的方式教養他,這時候孩子不但會進入穩定的安全依附狀態,孩子的天賦還能完整發展獲得最大的社會適應力與競爭力。

使用跳養協助解決高需求寶寶(spirited child)問題

跳養以專業的資料庫以及個別化的AI技術,直接從專業的角度檢視現在到底問題出在哪裡,並且以專業的背景提供可被檢視且有效用的個別處理方案,讓一般家長可以在生活中以日常相處的方法,就能夠完整的走出困難區。不管是罕見的高堅韌孩子(也就是高需求寶寶)、還是低適配的親子特質狀態,都可以因為「適才適性」的認識孩子,並執行具有「專業效力」的解決方案,完整的幫助孩子學習適當管理自己,適當表達,適當情緒,並因此擁有更好的社會適應力、親子關係品質、家庭生活以及更高的社會競爭力。

透過跳養APP的協助,家長可以針對1歲半至12歲的孩子進行施測評估,了解孩子當下的EQ能力狀態,以及天賦本質,幫助家長可以快速了解孩子的教養關鍵點,真正做到順著孩子天賦本職教養,養出擁有健全人格與高EQ的孩子。

參考資料:

《開啟「高需求小孩」的正向天賦》 Mary Sheedy Kurcinka 野人出版

楊鈺瑩 教養諮詢專家&全台獨創教養APP創辦人

閱讀更多 >
其它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