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下很黏人 一下又很冷漠,是混亂型依附嗎?

混亂型依附是什麼?

混亂型依附的人:

混亂型依附又稱為矛盾型依附,因為他同時有迴避型依附和焦慮型依附的樣子,有時渴望和人親近,但真正靠近的時候又覺得害怕,一下子很黏,一下子又很有距離。

這類型的孩子有很多矛盾的心理和行為,情緒起伏大,總讓人摸不透他到底是想怎樣!?其實,他真的不是刻意在搞你,而是他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這樣類型的孩子,一生中都容易困在:「我到底要用什麼方式跟這個世界相處?跟我自己相處呢?真的有一個安全穩定的方法嗎?」的矛盾困境裡頭。

混亂型依附特質:迴避型+焦慮型

最明顯特質——矛盾

混亂型依附的人時常令人難以捉摸,特別是剛開始認識時他是樂於互動的,好像很快就變熟了,不過才剛開始覺得熟悉,卻又變得有距離感。忽冷忽熱的,就像在玩心理遊戲一樣,讓人搞不懂他到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還是在耍欲擒故縱的手段?如果他真的有這樣的心機,也就不會在關係裡這麼痛苦、掙扎了。

實際上,混亂型依附的人渴望關係,會主動追尋,但是骨子裡根本不相信自己會被愛,所以當關係越近,他就越緊張焦慮,只好選擇逃離。

過度敏感

成長過程歷經被忽略、虐待等不當的對待,混亂型依附的人已傷痕累累,如果不謹慎些,怎麼抵擋的了被傷害的速度。這也讓他像驚弓之鳥般,脆弱、不堪一擊,一點點動靜就心中警鈴大響。失控的焦慮凌駕了理性思考,把別人的一言一行過度放大解釋,不僅自己身心俱疲,身邊的人也被他的過度敏感搞得失去耐性和對他生氣。最後,當然又重寫了相同劇情,而寫下這悲慘劇本的正是他自己。

情緒管理能力不佳

面對教養者無法預期的情緒,混亂型依附的人形成了三高特質「高敏感、高焦慮又高逃避」,雖然自己內在的情緒跌宕起伏,但為了生存下來,只能選擇壓抑、忽略情緒。

缺乏表達情緒、疏通情緒的管道,也沒有教養者示範正向處理情緒的方法,亦導致他缺乏情緒管理能力。而當他不再是個只能仰賴他人照顧的孩子時,扭曲的情緒也開始轉向和他有關係連結的人。

混亂型依附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內在世界不穩固,導致自信心不足

因為完全不知道世界運轉的規則是什麼,導致混亂型依附的孩子非常缺乏安全感、正向支持。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被罵、被討厭,只能歸咎於自己不好,所以才會招致禍害,形成自卑心理。也因此孩子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他的行為環境會回饋他什麼(因為每次都不一樣),導致孩子處處防範小心,隨時要保護自己。因為大多時間都處在一種內外很不平衡的狀態,將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光在這種心理翻騰中就夠受了,以至於非常容易產生精神相關疾病。

有自我破壞行為

因為沒有情緒表達的對象,也沒有調適情緒的方法,心理壓力和各種負向情緒無處去,轉而用其他方式宣洩情緒,例如自傷自殘、成癮行為(抽菸、飲酒、吸毒等)。

關係經營困難

童年負向經驗讓孩子即使渴望愛,但因為對人缺乏信任,也不敢相信自己會被喜歡,所以當人靠近時,太害怕被傷害、被拋棄,反而自己先選擇切斷、逃離關係。讓人覺得和他交往心理負擔和耗損很大,無法與人建立穩定、長期關係。

容易成為受暴者或施暴者

缺乏自信、沒有能力愛自己、接納自己的人,當遇上了一個肯愛我的人,只要他愛我,即使他有時候對我不好也沒關係。低自尊的人為了被愛,常委曲求全,就算被不當對待也捨不得離開,深怕斷開之後再也找不到另一個愛他的人。
另一個發展的可能是:因為幼年時期沒有機會學習適當的情緒表達與控管能力,長大之後也因為缺乏EQ能力而在情緒飆漲時失控成為施暴者。
參考資料

孩子產生混亂型依附的可能原因

照顧者情緒陰晴不定

照顧者本身非常隨心所欲,心情好壞反差極大,心情好就超愛孩子,看孩子什麼都好,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捧在手心上;心情不好看孩子就什麼都不順眼、都厭煩,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是不應該存在。

孩子一下感受到愛,一下卻又得到強烈的負向情緒,到底什麼時候會被愛,什麼時候會被罵?都不知道。

教養者難以預測的反應,讓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做才好,因為昨天對的方式,今天又錯了,昨天錯的方式,今天又沒問題了。(舉例:昨天孩子吃糖時,家長點頭稱是,讚美誇獎她。今天孩子吃糖時,就破口大罵)這也使得孩子最終落入習得性無助的消極心態,因為不論自己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沒辦法改變或預測會發生什麼結果,感覺自己只能被動等待、沒有能力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難養型孩子遇上崩潰的照顧者

俗稱「天使寶寶是來報恩,惡魔寶寶是來討債的」,為什麼有的孩子天生好照顧,有的孩子天生就難生養?

其實好不好照顧,主要跟孩子的先天氣質有關,美國發展心理學家Thomas和Chese根據氣質理論把孩子分為三種類型,好養型、慢吞吞型和難養型。而難養型的孩子因為先天氣質活動量大、負向情緒本質、反應強度大、規律性低、適應性低、較退縮和敏感,所以照顧起來需要費更多心力。

照顧者遇上難養型的孩子,一方面覺得孩子很可愛,想要好好愛他,也對孩子特別的言行覺得可愛或有趣,可是另外一方面,當孩子的行為是用在自己身上的時候,照顧者便開始忍不住對他大發脾氣,甚至詆毀孩子的特質和個性。(舉例:孩子很敢為自己要求權利,很敢跟老師或同學要求關注,但當跟家長要求權利時,家長卻覺得孩子太難搞、態度不溫順)漸漸地,孩子越來越不知道該不該發出訊號,變得猶豫、掙扎,也因為自己的需求一直沒有被解決而煩躁、憂慮,無法有效解決與管理情緒。(舉例:若養到傳說中的高需求寶寶,但又不知道如何處理,則教養上會相當崩潰。)

家中照顧者們互相拉攏孩子到自己的陣線

家中若有互相敵對的照顧者,則孩子也會很容易進入混亂型依附。(舉個例子:孩子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媽媽會在孩子面前不斷強調阿嬤很壞,給孩子吃冰箱裡的過期食品,阿嬤是在害孩子,根本是在害他。孩子去阿嬤家的時候,阿嬤一直跟孩子說你媽媽都沒買新衣服給你,他是一個壞媽媽,對你這麼不好,阿嬤比較好。)
當家中的大人互相看不順眼,導致將孩子拉入戰局,則將導致孩子的世界不穩定,不知道到底跟誰在一起才是安全的,不知道跟誰在一起才不會被害、才不會受傷。
而這個狀況若不改善,將導致孩子未來在「信任」上出現很大的議題與障礙,以及造成孩子在三角關係的角力之中成為代罪羔羊,而出現情緒上的問題。(註:以上已婆媳關係為例,夫妻關係、姑嫂關係的角力亦可代入。)

高壓的家庭環境與不穩定的教養關係

主要照顧者因經濟或個人壓力導致在教養上出現莫名易怒、又過度補償之心理狀態,則行為表現也將導致孩子形成混亂型依附。主要照顧者在經濟壓力較小或較有餘裕的時候,對孩子極好、就具包容心,但在有壓力出現時,行為表現反差過大,變得嚴厲、難以親近、尖酸刻薄又嫌東嫌西,讓孩子一時反應不過來,彷彿剛剛建立的安全與信任關係,一瞬間崩塌、摧毀。
與日俱增這樣的經驗,將導致孩子與主要照顧者連結混亂型依附關係

情緒失控的處罰孩子搭配事後過度補償孩子

處罰孩子,在教養的過程中在所難免。可是如果在處罰孩子的過程中,主要教養者自己已經情緒失控了,除了將造成失當的處罰外,還可能在處罰完後,主要教養者過度自責,開始執行補償策略。導致孩子被教養者的情緒極端的拉來扯去,一下感覺被傷害,但自己都還沒過去,又要回應主要教養者示好和渴望修復情緒的期待,導致孩子搞不清楚自己到底現在是危險還是安全。這個狀況是非常不好的,此時的主要照顧者完全活在「傷害完別人後又想安撫自己」的行為裡,孩子也無法在這過程中,真正獲得安全;反而還要安撫大人不要太擔心自己不是一個好大人。

如何避免發展出混亂型依附並改善混亂型依附之教養策略

原則穩定的與孩子互動

混亂型依附的孩子因為總是搞不清楚教養者的準則,因此感到不安全。
請主要照顧者,在與此類型孩子互動時,須說明清楚規則背後的原因,和規則改變的原因。(舉例:平常不能吃冰淇淋是因為冰淇淋沒有什麼營養,但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時候,冰淇淋可以吃一支,因為大家一起吃的時候雖然沒有營養但在一起吃冰淇淋很開心)。幫助孩子瞭解主要教養者的邏輯和建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穩定感。

主要照顧者需要休息和暫停是合理的

教養是件難事,需要多項專業能力,所以有人說「當父母是世界上最難的職業」。

既然這麼難,那也表示沒有人需要當一百分的父母。我們可以承認自己需要休息、喘口氣,也有快氣到發瘋的時候。這時候就給彼此一些時間和空間吧!誠實的告訴孩子:「你太累了!太氣了!(或煩、傷心等任何當下的真實情緒)你需要自己一個人待在房間,或是出門多久時間,讓自己心情好一點再跟他說話。」那孩子會知道你即使不在現場,還是會回來的,不會因為你突然離開,而感到被拋棄;孩子也會從你身上學到「有時候暫停一下,也有助於冷靜和調節情緒,而且最後還是會回來解決衝突或問題。」

在自己需要休息時(不論是生理或心理),找到屬於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例如親朋好友、專業助人者(保母、老師、諮商師、醫師、社工等),協助支援親職角色或是幫助自己度過情緒低潮,都是能暫緩傷害持續發生的好方法。

照顧者要時常覺察自我情緒

如果孩子總是看到喜怒無常的照顧者,不僅情緒上容易緊張焦慮,行為上也無從依據。建議照顧者要更敏銳的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每個人都有高壓、情緒過不去的時候,如果能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已經面臨崩解,就可以適時踩煞車,先暫緩和孩子互動對話,避免傳遞過於強烈的負向情緒與攻擊話語,傷害親子關係。

在自己需要休息時(不論是生理或心理),找到屬於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例如親朋好友、專業助人者(保母、老師、諮商師、醫師、社工等),協助支援親職角色或是幫助自己度過情緒低潮,都是能暫緩傷害持續發生的好方法。

尋求心理諮商專業

混亂型依附的孩子背後大多也有個受傷的大人,有時和孩子的互動關係會變得衝突、緊張,很多時候是來自於小時候受傷的自己。童年受的傷沒有被療癒,長大後也很容易再次受傷、受挫。如果陪伴孩子成長,時常讓你感到生氣、痛苦,勾起許多不愉快的經驗和回憶,建議先從大人開始尋求心理諮商專業,回溯原生家庭打的結。當教養者開始解自己的結,與孩子的互動關係也會逐漸化解開來。

楊鈺瑩 教養諮詢專家&全台獨創教養APP創辦人

閱讀更多 >
其它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