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潛能開發是什麼?能開啟孩子的天賦嗎?家長的疑惑跳養來解答

潛能開發是什麼?

潛能的意思為一種可能發揮的潛在能力,因此潛能開發就是指挖掘兒童潛藏的能力,並促進孩子充分發展和探索其天賦才能的過程。

父母無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常害怕不做或者做不好,會錯過成長的黃金期,導致孩子輸在起跑點。故投入時間與金錢,只盼孩子的潛能能被挖掘出來。

但是,坊間的幼兒課程、各式書籍五花八門、琳琅滿目,到底該如何選擇亦或只是噱頭?本篇將帶你逐步瞭解潛能開發以及潛能開發的dos and don’ts。

一般認為的潛能開發

一般認為的潛能開發,是以「孩子是一張白紙」當做出發點。

因為孩子是一張白紙,所以家長要趕快啟動這張白紙,讓這張白紙上面有東西在運作,有顏色在上面塗鴉,把白紙變得有顏色、有價值。

因為這樣,目前坊間所有的才藝課程都可以跟「潛能開發」掛鉤在一起,比如說:西洋棋、桌球、音樂、英語、運動、圍棋⋯⋯等等。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的家長也就以為安排大量多元的才藝課程、活動刺激就能達成潛能開發的效果。

研究理論所描述的潛能開發

網路上能搜尋到的幼兒潛能開發,一般指的都是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早期教育。因此課程內容可能包含:語言表達及溝通、認知、繪本故事、音樂律動、肢體活動、藝術創作、數學邏輯等等。目的為促進幼兒左、右大腦的發展,並使其能良好的整合,進行全腦開發,以培養多元智能、良好的專注力、創造力與想像力、情緒控制、社交能力等,並建立起自信心與自主性。

在幼兒早期的發展階段,他們的大腦正在快速發展,3歲以前幼兒大腦裡的突觸會快速增加,突觸是連接大腦神經元的通道,訊息得以藉此在神經元間傳遞與溝通。

因此,若我們能在嬰幼兒階段,大量地給予孩子語言、各種感官、人際互動、認知等豐富且多元的刺激,就能讓孩子的大腦擁有充足的養分,使其突觸成長繁茂,促進神經元間的溝通與訊息傳遞,形成豐富的神經元網路,為未來的學習與思維奠定重要的基礎。此時的大腦具有豐富的學習潛能和易塑性,所以0-3歲才被稱為大腦發展的「黃金期」。

在3歲過後,大腦會開始進行「突觸修剪」,因為過多的神經連結會拖垮大腦的處理效能,因此修剪用不到或不重要的突觸連結,是優化大腦極為重要的過程。除了修剪掉多餘的突觸連結,剩餘的突觸連結也會透過反覆地練習而變得更堅固,處理速動更快。

因此,不要忽視熟練的重要性,透過重複且規律的過程,幫助孩子熟悉各種生活技能,建立大腦裡的高速公路。在幼兒階段,透過豐富且多樣化的外在輸入,並且重覆與精熟,能幫助幼兒的大腦形成緻密且高效的神經網路,是發展過程中形成適應性學習和記憶的基礎。而突觸修剪的過程通常在幼兒至青少年時期進行,並持續到成年。
通過瞭解幼兒潛能發展的可能,家長與教育者可以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和刺激,激發幼兒潛能的方法包含:

1.親子間維持良好的互動、溝通

良好的親子關係絕對是協助孩子發展的關鍵,儘可能地多與孩子交談以保持健康的親子關係,讓他們能夠輕鬆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在孩子成長的過程,教育他們是父母的責任,但過於嚴厲的教導可能致使他們產生反感與孤獨感,進而隱藏真實的感受。時常關心孩子與瞭解他們的表現,也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2.建立規律的作息

規律的作息會為孩子帶來一致性的安全感,應付未知往往需要耗掉孩子許多精力,也可能產生擔心、害怕的情緒,甚至額外的壓力。因此,建立日常生活的規律,就能幫助孩子更專注在學習上。

(跳養說明:這裡指的是提供孩子具有安全感的生活環境,並非一定要是按表操課的生活方式。以跳養的經驗,不同孩子有不同屬性,並非每個孩子都可以在規律生活的方案中獲得潛能養分)

3.培養多元的嗜好

讓孩子接觸大量不同的活動很重要,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擅長的事物。透過多方面的嘗試,孩子能夠探索不同的興趣和才能,進一步發掘自己的潛能。這樣的經驗有助於他們在未來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並且激發他們對所選領域的熱情,為之全心投入。這些早期探索與經驗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我認同,同時也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基礎。

4.運動

幫助幼兒培養運動習慣,除了有助於他們粗大動作的發展、促進大腦的發育,也能培養毅力、合作、策略制定、學習公平競爭等社交技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先進行單人運動項目,如:游泳、體操、騎車、瑜伽等;待孩子9歲之後,他們的同儕、社會意識和發展提高時,則適合進行籃球、排球或足球等需要協同合作的運動項目。

5.學習音樂與藝術創作

多讓孩子接觸美術、音樂、甚至舞蹈等藝術活動,能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透過藝術的創作,孩子表達他的情感、抒發內在世界的感受,培養想像力與創造力,也能提高他們的自尊與自信。

6.參與結構化的遊戲方案

結構化遊戲就是有目的地玩,尋找提供結構化遊戲的課程,可以培養孩子對遊戲或運動的積極性。

7.在需要的時候尋求專業的協助

在孩子出現情緒化或負向行為時,許多父母難以分辨是正常情況或是更大問題的表徵,此時尋求專業的協助絕對是正常的。當孩子需要幫助時,及早讓專家介入協助,可以幫助孩子重拾自信與自我價值,並提供適當的支持,以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並發展健康的情緒和行為模式。這種專業協助可以提供父母指導,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孩子的需求,建立積極的家庭環境,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事實上的潛能開發

1.人類發展時序是固定的

現代人重視速成、效率,科技的進步、器具用具的改良推陳出新,這樣的生活除了為我們帶來許多的方便外,還讓我們可以設略更寬廣的領域和知識。

不過「科技改良」和「人類發展」不同,人類的發展歷程,每一個時間軸都有他對發展重大的意義,例如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所提出的人格發展理論(口腔期、肛門期、性蕾期、潛伏期……等)、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的認知發展理論(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等)。

人類發展的時間順序有其規律和必要,每一個階段都像是打地基一樣的一層一層往上堆疊,紮實穩固的建立,將成為兒童繼續成長很重要的基石,不可動搖。

2. 早教、過早開發,是逆反的教養路線

時下流行早教和提早執行智能開發,孩子看似比其他孩子更成熟、更能掌握一些語言或操作技巧,但相對的孩子更喪失了本來該年齡或階段需要完成的重要發展歷程,而導致發展地基不穩固。

因為,提前發展但後來沒有整合,沒有學習動機、不願意花力氣或者長大就不努力,那麼提早開發出來的能力也是沒有什麼用途,甚至導致更棘手的問題。

舉例:現在有許多孩子在不到四歲的年紀便開始開發第二語言的能力,甚至是彈奏樂器的練習,這些練習和開發將犧牲孩子去公園裡、去戶外探索大小肌肉的機會和時間、同時也犧牲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樂趣。

而且隨著時間的拉長,孩子即便對第二語言略知一二、對彈奏技巧流暢,但同時大小肌肉發展不足與不協調導致的問題,也深深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並給家長更大的教養壓力(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經濟上),甚至必須要進行職能治療或相關輔導資源進行介入和補足。

3.天賦並非顯而易見

孩子的先天氣質、環境因素、家長教養方式以及社會文化,將造就一個人的個性、語言、思想;在這樣的過程裡,孩子將會越來越社會化、越來越複雜。也因為社會化和複雜化,接近孩子本質的天賦能力就不會很明顯的被看見。

所以天賦是獨特的,不可能是同一條血脈就同一個天賦。

天賦是存在的,但它需要被挖掘,也無法被家長「鎖定某個特定的能力」就能開發出來。

尋找孩子的天賦,或合適栽培的領域,必須先培養孩子自我認識的能力。同時,如果父母期望自己扮演找到孩子天賦的角色,也需培養自身兩種能力:一、破框思考的能力;二、接納多元價值的心性。

舉個例子:農夫家,萬萬不會想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會有時裝設計之天賦;足球員世家的孩子,很難想像自己可能有烘焙的天賦。

當孩子的能力培養好,家長的能力與心性也準備好時,孩子的天賦才能清楚地浮現。

潛能開發的基本功

從小打好以下幾個基礎,做身為人類的「幼兒」該進行的活動,孩子成長的穩健 ,不用刻意花力氣開發,「潛能」明顯就能看見。

7歲以前認真玩,把握「玩」的黃金期

20世紀以來發展心理學權威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已經不斷強調,0-2歲的感知運動階段與2-7歲的前運思階段,都是透過「肌肉運動」和「身體經驗」、「遊戲」來建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並且在不斷的「肌肉運動」、「身體經驗」、「遊戲」這之中,不斷的調整對世界的認知。

因為這樣,7歲以前孩子的任務就是用身體去經驗、去玩、去感受,孩子花越多時間在經驗,促發他腦部思考的動機和探索的慾望就越高,對7歲以後知識的吸收能力越彈性、思考的敏銳度和靈活動越高。

相反的,0-7歲這之間,玩的越少,孩子該年紀應得到的發展刺激就越少,發展刺激不足夠會抑制孩子的發展,導致未來出現發展遲緩和對世界的認知過度僵硬、思考沒有彈性之問題。

避免過多固定式、高度秩序性的生活模式

不要太害怕孩子受傷而將孩子「固定住」,包括固定位置、固定生活模式、固定環境……

因為,高度秩序和固定式的環境和座位,會讓孩子的注意力放在「記憶」自己現在「應該」要執行什麼行為、執行什麼規範,整體的專注將放在「控制自己符合秩序和確認自己是不是在規範內」。

這將導致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周邊環境,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感知自己;但是0-6歲的發展任務是孩子透過以自我為中心,向外探索、感覺和經驗去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自己如何和這個世界相處、磨合。

舉幾個例子,孩子去觸摸海洋將海水放到嘴裡,得知海水的鹹度;孩子用盡力氣將球丟出去,得知球可以被自己丟多遠;孩子躺在草地上和沙地上,體會草地和沙地到來的不同觸感,進而得知在什麼樣的地上摔倒會比較痛。

在0-6歲的成長階段,如果從事太多固定式、高秩序性的活動,例如聽講、坐在線線上、排隊、時常束縛在餐椅或推車上,將導致孩子缺乏0-6歲發展時程應該要獲得的刺激與養分。

開放孩子日常生活探索的空間

孩子一天的生活中,需要大約3/4的時間是自由且具探索的空間、時間。

充足的探索空間對孩子無論是在肢體發展、身體反應、身體健康、大腦神經元刺激、思考能力、理解力、邏輯能力、觀察敏銳度、人際互動能力都呈現正向觀。比起家長或老師一個一個能力鍵入孩子的腦中(填鴨式)或一個一個道理的教導,都來的事半功倍。

當孩子在日常生活探索中,累積以上這些能力的經驗值和基底,孩子在7歲以後,進入知識學習的場域、學校會比同齡孩子上手更快、吸收更多,卻又不費力!

因為所有基礎能力都已經在0-6歲之間穩固,成為孩子強悍的成長基底。少了費力的跟上學習,孩子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自己喜歡的學科和領域,這時潛力就顯而易見,不須刻意為之。

如果家長不知道該開放哪些探索空間給孩子,可參考跳養app內的兒童活動文章與示範,來安排孩子執行。

千萬不要執行的「錯誤潛能開發」

即使台灣家長對於多元價值的概念已經略知一二,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教養焦慮,仍深深影響著台灣的每個家長。

因為這樣,台灣家長認知的「潛能開發」,大多是為了早點起跑、早點啟蒙、早點開始在跑道上跑前面一點。

但事實上,要找出孩子的潛能是什麼,要靠的是孩子自身多元探索的經驗、家長對孩子行為背後意義的了解、和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識。因此,以下三種錯誤安排,應避免。

1.過早讓孩子記憶知識

只是反覆記憶並不會增加大腦神經元的突觸,只會使孩子把焦點和力氣用在已經獲得的知識,導致孩子一直在往大腦裡面塞東西,這是我們俗稱的「填鴨式教育」,無論是填鴨知識、道理還是社會議題、或者人際相處技巧。

教條式的知識輸入,並不會造成孩子內化成為正向行為,反而讓孩子在面對實際情境時,更加無所適從。一個為了要記憶而飽和的大腦,是沒有開放度和探索的能力,也因為這樣而扼殺了孩子本來應該要執行的發展任務,也將導致孩子的潛能被知識掩蓋而無法被看見。

2.過早讓孩子反覆練習紙本

孩子花時間執行紙本抄寫,為了執行重複性的動作就得監控自己、控制自己的力氣、身體姿勢,讓自己恰如其分的將紙本上的線條寫好,這其實是在用練習效應來拿到成果

然而越是在紙本花力氣在控制自己,寫出正確的字形,就是花越少時間和心力在探索、感受自己、體會自己的感知。

尤其提早反覆練習紙本操作,其實是在選擇「固化」大腦,和兒童發展歷程違逆!

因為提早練習可以收到獲勝的效果,大概在10歲之前,10到12歲之後,因為知識的複雜度提高,過早將大腦固化的孩子,會開始感覺理解與記憶吃力,因此逐步各個表現開始逐步後退,甚至在成年之後,也難以再重新找回自己的天賦優勢!

3.安排各式各樣的才藝「課程」

「課程活動」脫離不了的就是「遵守規範」、「學習成果」。

許多父母誤會要讓孩子多元探索,就要幫他安排多元的才藝課程,來觀察孩子在哪一個才藝課程有最明顯的興趣和成果。

但是往往孩子光要專注在課程上、聽懂老師的指令、抓住老師所說的技巧、還要不會干擾到旁邊的同學,就已經耗費心力,根本沒有在進行「探索」。

我們要給 0-7 歲的孩子是「多元的刺激元素」,不是「多元的課程安排」。

正確的潛能開發 4 招:開啟孩子的天賦之路

人類不是機器,不可能十項全能。

所以每個人的潛能天賦都不盡相同,甚至是南轅北轍。所以要正確開啟孩子的潛能(天賦)請執行以下步驟:
因此要達成潛能開發,至少一定必須掌握下列兩大重點:

1.強化孩子身為人類的本質

任何東西和物件要進行開發,都要先知道該物件是什麼,比方說:土地開發、商品開發、趨勢開發。

所以,要開發孩子的潛能(天賦),家長必須先強化孩子身為人類的本質。
請大量讓孩子做身為高靈長類動物在兒時應該要做的事情,如:追、趕、跑、跳、踫、滾、跌倒、撞擊、喊叫、翻滾⋯⋯等。

這些任務的執行,能先強化孩子認識身為高靈長類動物的本能,感受到自己身為人類的能與不能。例如:人類可以輕易的攀爬,但無法直接拿取樹上的香蕉;人類可以跑步跳躍,但無法趴在地上蛇行順利。

先強化孩子認知自己是人、是動物、是靈長類,不是機器、不是白紙、不是沒有感受的物品。

2.培養孩子對自身知覺的覺察和敏銳度

開發孩子的潛能(天賦),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孩子年紀還小,無法清楚言說出他比較喜歡什麼領域、比較喜歡哪一個才藝、對什麼型態很嚮往;再加上,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收到成人或社會文化的暗示來選擇自己的喜好。

導致家長只能用四處探索、瞎子摸象或任由孩子決定的方式,拼拼湊湊孩子的潛能樣貌;但卻無法真正有效的對焦潛能(天賦),導致於白白浪費了時間與金錢,最後有開發跟沒開發好像沒有太多的差別。

從小培養孩子對自身情緒的覺察和認識、鼓勵孩子表露不同的情緒、接納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便他的邏輯還不是那麼清晰。

長期做這部分的培養,可以幫助孩子在探索到自己喜愛和擅長的領域時,出現明顯的情緒和主動性,並反應讓家長知道。

3.培養孩子的內在能力

在栽培孩子天賦潛力前,培養孩子內在能力,像是自我要求、挫折容忍、毅力、問題解決與情緒調節的能力,可以讓孩子在他的天賦領域裡更精進、更快活。

有一句我們最常聽到的話:「孩子學東西總是三分鐘熱度。」很多時候,孩子三分鐘熱度未必是他不喜歡,而是內在能力無法支撐他的熱情、喜愛。

所以提升孩子的內在能力,搭配孩子的天賦潛力,是能走的最長久、最有成就感的教養策略途徑。

4.辨識孩子的本質並提供該能力所需要的養分

辨識孩子的本質,是整個教養孩子中最困難的部分,畢竟父母的生命經歷只有自身經歷的那一套,加上父母並非人資專家,不可能全知全能的知道孩子的本質是屬於哪一塊料。
所以,除了多元探索外,尋求專業諮詢是非常重要的教養資源。

為了協助父母辨識孩子天賦而創立的跳養app可以做到這一點,透過家長平常對孩子的觀察,搭配跳養app後台的專業教養團隊,給予家長專屬孩子的教養方針和天賦領域對焦,給家長專屬該孩子所需的教養步驟,給予孩子合適他的成長養分。


※我們培育的高潛能孩子:

才4、5歲就願意保護家人的宗棠

3、4歲就讓鄰居驚訝的宇宙

不到4歲就展現音感的賢賢

3歲多就被老師稱讚的貝果

楊鈺瑩 教養諮詢專家&全台獨創教養APP創辦人

閱讀更多 >
其它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