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歐人可以做到對孩子「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


北歐的育兒

為什麼北歐人可以做到對孩子「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
因為他們大量使用了「忽視」。

孩子大哭,父母依舊不為所動的繼續按照原本的步伐前進。這就是北歐的育兒。


零下低溫的天氣,將一歲以下的嬰兒放在咖啡店門外睡覺,而父母們則在咖啡店裡閒聊。這就是北歐的育兒。



你以為他們在虐待孩子嗎?

完全不是的,因為在北歐這樣的的高緯度國家裡,極端的氣候,夏日快滿18小時的長白晝,冬日高達18小時的冰冷黑夜,土地裡幾乎無法生養作物,食材大量來自進口。
最基本的食物,就是各式麵包。


2歲的孩子3歲的孩子,肚子餓了,就是很自然的開始啃乾麵包。
這樣的乾硬麵包,對臺灣人而言,絕非美食,但就是他們每一天的日常。


好天氣的日子裡,青少年男男女女,可以全身赤裸的在市區旁的峽灣,縱深一跳,落入6公尺下,零下低溫的海水中嬉戲,這也是他們的共存。

共存

要在這樣的環境裡存活,第一個要件就是「共存」,與環境共存,與自然共存,以及與身邊的所有人共存,彼此相依,這是活下來的第一要件,因此,父母給孩子們的第一個禮物,就是「學會共存」。

而也因為這樣的生存困難,所以他們稅收高達63%,社會救濟與社會福利做得極好,不只育兒有補助,學費更是免費到大學,連課本、用品都不用錢。月收入40萬台幣者扣掉稅務等支出後的可支配金額是14.8萬元,最低月收入7萬多台幣的可支配金額是5萬元,而失業每個月可領薪9成長達2年,這樣的文化與制度支援下,賺多賺少有差嗎?學歷有差嗎?因此實在沒什麼必要非得爭什麼一口氣,拼什麼光宗耀祖的未來。


在這裡,「人定勝天」是完全不存在的,你必須適應與接納天,與天(整個環境整個群眾)共存,否則沒有明天。

而這樣的社會制度,也更鼓勵了彼此共存,相附相依。在這樣的相附相依裡,誰有什麼情緒,都不重要,因為我們要彼此依靠,才能活下來。


站在上面的所有關鍵環節,因此有上述所有的舉動,也才會有「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因為我在與你(的情緒)共存,而你(孩子)要學會與這個世界共存。我沒有要讓你多感覺我的存在能幫助你什麼?因為我做不到也做不來,你(孩子)必須要學會適應這個世界,活下來。

細細想來,
長白晝與長黑夜,孩子想鬧想離家出門,走出外面是要怎麼存活呢?食物那麼昂貴,食材那麼難取得,離開父母要怎麼活下來呢?再怎麼喧嘩鬧騰,光是看見窗戶外的光景,開啟門縫後的溫度,孩子也充分懂了,情緒過後要怎麼選擇,要怎麼適應。

台灣的育兒

那麼,我們臺灣呢?
我們有能力這樣忽視孩子的情緒嗎?

其實我們無法,我們臺灣人最重的就是情,親情溫情,尤其是難以割捨的親子之情,孩子就像是心頭的那塊肉,所以我們期待「能接住孩子的情緒」、「能陪伴孩子」
我們狠不下那個心。在台灣,男孩都屬於金孫,女孩也要富養,如果有能力,沒有父母想讓孩子多苦那麼一點。



而我們的環境呢?
北迴歸線通過我們的嘉義花蓮,我們四季合宜的以福爾摩沙著稱,各種水果、蔬果與稻米,各式美味的食品,都是我們一貫的驕傲,孩子離家出走,打開門後,覺得慌還是覺得樂呢?朋友家住個10來天,天天電動泡麵,蔬果還可以懶的吃,孩子也歡喜,他怕你忽視他嗎?


最後的實在話,強調共存的環境裡,融入是高度原則。因此無能力這樣融入環境社會產生的精神疾病者(精神分裂症),比例遠高於台灣,走在馬路街道上,一個街道大概就能見上一個精神分裂患者(丹麥)。
而也因為強調共存,因此天賦完成度也是相當低,與台灣我估算的(不含笛飛兒與跳養帶領出的孩子)百萬分之一,其實不相上下。在這樣的狀況下,你還要盲目學習北歐風教養嗎?

(資料來源:衛福部統計「1.5-02 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概況」)

而目前台灣完全以北歐的極端相反「完全跟隨孩子的想法、需求」來達成「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但卻正在得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孩子誤以為自己都是對的,沒有能力適應世界,因此進入團體後沒有能力跟隨與經營人際,也沒有能力遵守指示。

當老師反應狀況後,擁有龐大信心的家長們反而認為老師不懂孩子,沒有能力欣賞孩子,因此開始與老師對立、衝突。而後孩子繼續保持「錯誤的獨特性」,演變為社會的可能地雷份子,或是家長們必須更積極、更耗力的為孩子撐出一個「讓他無能力適應社會的獨特」可以存活的位子,因此直升機父母與啃老現象,或是當家長無能力再支撐後,孩子無能力適應的獨特使他成為精神疾病用藥者的比例們將累進性增高。

繼續為之,整個社會或將傾塌。

(圖片來源: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寫於2023年四月實際探訪丹麥。

楊鈺瑩 教養諮詢專家&全台獨創教養APP創辦人

閱讀更多 >
其它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