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一首歌—秒懂如何
不成為直升機父母

直升機父母是什麼?

直升機父母是約莫1969年出現的詞彙,後來指千禧一代(出生於 1980 年代至 2000 年代之間)孩子們的家長。這個詞在 2000 年代初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顧名思義就是盤旋在孩子上空,可以高速提供孩子資源,並且透過自己的上方視角,告訴孩子應該如何行動的指南與方向的父母親。

直升機父母一定有好處,所以才會持續存在。好處是什麼呢?
1.他可以一直看見孩子的狀態,確定孩子很安全。
2.因為有他的指引與高速提供物資,所以在孩子參與評比能力的時候,如果這些活動的評比視角,沒有辦法辨識這些能力是來自於孩子本身的能力,或是其他人提供的能力協助,則孩子確實得到比其他人還要好的表現成果。

直升機父母有哪些特徵?

1.樂於提供孩子所需要的各種協助

直升機父母很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照顧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即便孩子沒有說話,只是皺一下眉頭、發出一點點聲音,甚至還沒給出任何訊號,直升機父母就知道孩子要什麼,並且立刻滿足孩子或直接幫孩子解決問題。因為太懂得照顧和滿足孩子了,這個過程中給直升機父母很大的成就感,這個成就感甚至超越工作上或父母個人的成就感,導致直升機父母更加投注心力在「給孩子無微不至照顧」的這個目標上。

2.缺乏親子之間的界線

直升機父母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搞不太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情緒、哪些是孩子的情緒。(舉例:年幼的孩子在路上看到別人的寵物狗狗覺得很可愛,發出想摸的聲音。父母看到狗狗卻覺得很害怕,所以告訴養狗人說我小孩會怕,不要靠近我們。)
他們也搞不太清楚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哪些是孩子真正的需求。(舉例:孩子不想被老師點名上台表演,家長卻去跟老師反應因為老師都沒有點小孩,所以小孩很落寞是老師造成的。)
家長過度把自己的情緒、需要和價值觀,扣在孩子身上;導致孩子也搞不清楚自己的真實狀況,只能任由家長詮釋。而家長也在錯誤詮釋中感到挫敗,甚至執行更多補償。

3.積極參與孩子的生活

這類型的父母,積極的跟孩子各個階段的老師連結和社交,甚至在班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可能是志工、班務長、家長會長。孩子在學校時常見到自己的父母。這符合前面所提到的「家長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的特徵,即便孩子入學後,家長仍時常出入學校,確保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是良好的、確保孩子的權益和學校的安排對孩子是利的。此類型的家長也特別專注在,教師品質和學校政策上的意見涉入。

4.捨不得孩子遭遇負向情緒

直升機父母很重視孩子的情緒,但是這個重視情緒不是說很重視孩子的情緒管理,是很重視孩子有沒有「壞情緒」產生,只要孩子有壞情緒產生,這類型的父母會非常焦急的想把孩子的壞情緒消滅,只要有任何因素導致孩子有壞情緒產生,直升機父母就會立刻將因子切斷來解決孩子的情緒。這類父母也很鍾情給予孩子正向的情緒感受,甚至有點固著在討孩子歡心。

5.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

對直升機父母而言,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孩子」,所以他們無法不將自己的視線從孩子身上移開,好像如果孩子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裡就會不安全、發生不好的事情。所以直升機父母必須隨時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以確保孩子的安全,甚至認定這樣的專注是正確且必要的。

6.將孩子表現視為母職(父職)的成就

直升機父母過度在乎孩子的表現,甚至當有人評價自己的孩子時,這類型的父母會產生一些是自己正在被評價的錯覺。當孩子表現的很好的時候,直升機父母會認為是自己的妥善安排和扮演好對的角色,但當孩子表現差時,直升機父母會感覺不只是孩子被否定,是連自己都被否定了,導致出現攻擊或防衛、責任外推的行為。

為什麼會有直升機父母?

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過去的父母因為經濟文化較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工作型態也有巨大的變化,在家工作、遠端工作、自行創業、自由工作者型態…等等。讓現代的父母有更多的時間與自己的孩子相處,並參與孩子的童年、成長。這同時也跟社會政策的改變是一致的,育嬰留停、父帶母職、生育補助等…讓更有餘裕的生養孩子,成為普世父母皆能享受到的,甚至比現代父母自己的父母當年更有餘裕。在這樣的社會變遷下,現代父母在經歷過去「鑰匙兒童」的年代,可能是補償心態,但也可能是希望反轉自己年幼被疏於照顧的經驗,避免再複製到下一代。

少子化,精緻化的生養環境

現代人生的少,養的精。加上東方社會仍然非常重視傳宗接代、母憑子貴,這樣的信念和文化,所以當孩子生的少,但又扮演傳承血脈很重要的角色。在對待孩子上難免就會太過投入、太過關注、照顧,視孩子為寶物。但卻忘了孩子不是物品,是有生命、有自我意識的動物。除了保護起來,珍藏起來,還有許多屬於人類,需要的成長、栽培和精神上的需求。

父母自身的匱乏

在親職諮詢的現場,不少父母將身心靈完全投注在孩子身上到忘我,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他們在孩子出生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或在適應這個社會上缺乏成就感、自信心,以至於在孕育新生命的同時,第一次感受到有人這麼仰賴自己而活、有人如此重視自己、在乎自己。導致父母將自身生命經驗的挫敗,轉移到孩子身上,透過教養孩子來獲得自身的成就感、自信來源。(舉例:部分親子類網紅,過去沒有教養專業背景、自身經歷挫敗,但生養孩子後很有心得而將親子作為公開事業來經營)

孩子難帶,導致家長戰戰兢兢,擔心造成別人困擾

家長不太認識自己的孩子,或覺得孩子異常難帶,導致家長對孩子非常緊繃。擔心孩子出了家門造成別人的困擾,也擔心孩子出了家門被誤會,導致必須對孩子一言一行的掌控度非常高,同時又必須扮演孩子與外界的溝通橋樑,來確定孩子不會被貼標籤或受傷。此類,建議使用 台灣處理孩子問題將近20年的笛飛兒EQ教育團隊所研發的跳養APP,來立即改善孩子難帶或讓你不解的問題。

直升機父母對小孩的負面影響


以演化的觀點來看,最好的狀態就是子代優於母代。但以直升機父母的狀況,實務操作就是:父母以自己所擁有的高度優勢能力,來幫助孩子可以用更好、更有效的方式,來更快速安全的獲得有價值的籌碼,屬於人類建構社會,已有共識視為具價值的社會條件,例如:某個學歷、某種證照、某個活動的資格,或是某個比賽的優勝。
而一個可怕的陷阱是,一個不曾犯過錯的人,一個不曾用自己的方式解決過問題的人,不曾用自己真正的視角感受世界理解世界的人,其實是最生嫩的,是不可能有能力做好任何事情的。也就是在父母的影響力不再可及,或是父母離世之後,孩子將成為地球上最孤獨無助的人,與最好的被狩獵的對象。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

直升機父母許多事情都幫孩子處理好了,也因此剝奪了孩子學習自理、自立的空間,導致孩子,很難有空間自我練習,探索自己的能力可及與了解自己的限制。孩子對自己的效能感偏低,普遍不太相信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事情或解決問題。

自尊不穩固

因為家長為孩子做太多了,以至於孩子分辨不出來哪些是自己的實力,哪些是爸媽的能力,導致遇到危機事件或挑戰的時候,錯出判斷和行動,造成更大的問題和麻煩。(舉例:孩子和家長下棋,家長故意放水,所以每次都是孩子贏,以至於孩子誤以為自己最強的能力就是下棋;自己去找高手單挑下棋後慘輸,挫敗到懷疑自己導致不相信自己了。)
通常發生這樣的事情後,直升機父母會因為孩子崩潰的情緒,更認定是孩子需要更多的寬容和特別待遇、和更多的協助,以至於源頭的問題一直無解決,造成自尊起伏不穩固的惡性循環。

行為問題類似情緒障礙、挫折忍受度差

在與直升機父母的相處下,孩子已經習慣依賴父母解決問題、和安撫情緒,以至於自身沒有什麼能力解決問題、調節負向情緒。所以當父母不在身邊時,遇到問題或挑戰的場景時,孩子有如站在下方沒有軟墊的跳台,挫敗發生時、負向情緒產生時,就像是從跳台直接墜落到粗糙、堅硬的地面,疼痛不已、叫苦連天,不知道如何安撫自己、調節自己的感受。這個狀況,讓孩子在行為上與情緒障礙的特殊生行為有一曲同工之妙,同時挫折容忍的能力相較於一般同儕弱。

難以適應社會

直升機父母的孩子,或許在未成年期間與父母合作無間,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孩子必然會遇到必須獨力面對社會的場景,可能是出席同儕社交場合、住學生宿舍、應徵面試、親密關係的建立、會考或國家考試…等。此時,孩子將會遭遇到極大的落差,赫然發現自己在獨立面對事情和人際上有困難,造成恐慌、焦慮、害怕的情緒。此情緒將影響成年後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將導致孩子選擇待在父母身邊,不外出工作或與社會連結,容易成為我們常聽到的「啃老族」或「媽寶(爸寶)」。

如何避免成為直升機父母?


明白父母是引導孩子與世界連結的媒介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給予孩子除了愛與照顧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認識這世界,並幫助孩子與這個世界連結;以利未來孩子走入社會時,能更順利和適應。因此,鼓勵孩子自己和店員說話、鼓勵孩子嘗試對外尋求幫助、協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而不是直接幫他鋪路、替他社交打好關係、為他安排好所有的資源;這樣才能真正的讓孩子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甚至感受世界握在自己手裡的自信與堅定。

累積孩子獨立自主的經驗

在低年級後,安排一些過夜的寒暑假營隊吧!在這些過夜的營隊中,孩子必須打理自己的行李、照看自己的物品、提出自己的需要、結交朋友…等等。這些獨立自主的經驗,能幫助孩子探索自己的能力和協助提升自理能力。在家中,孩子協助家務事,像是:晾衣服、洗襪子、洗浴室、做飯洗碗、刷紗窗,當孩子勞碌完後,看見乾淨整齊的成果,一定會立刻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棒,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自我肯定來源呢!

理解自己和孩子是各自獨立的個體

嬰兒的脆弱,是讓新手父母最戰戰兢兢的,可能睡姿不對、洗澡姿勢不對,都可能對嬰兒造成致命性的傷害。這些「致命性」的風險,無形中讓家長們備感壓力,深怕有甚麼閃失會造成孩子性命的垂危或往後長期的缺陷。導致,當孩子已長成可以照顧自己、保護自己的年紀時,父母還停留在孩子嬰兒時間的恐懼裡,出不來。這些恐懼,導致家長忘記孩子已經長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另外一個人),而家長仍用孩子還沒有任何能力的概念在照顧孩子,導致過度的保護、協助和解決問題。因此,家長需理解,孩子的成長將帶他成為一個獨立個體(另外一個人),因為是一個獨立個體,所以會有自己的想法、感受、期望、擔心,以及會有屬於自己對人生的新的體悟和經驗,可能是跟家長很不一樣的,甚至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將孩子視為另外一個獨立個體,家長較能用不同的視角和立場與孩子相處,協助孩子成為一個健康且有能力的人。

給孩子忍受挫折的空間

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經歷一些成長痛,像是:乳牙換牙,一定會痛、為了學走路,摔倒一定會痛、為了學騎腳踏車,難免會摔到一定會痛、學怎麼使用筷子,難免會有掉食物的時候。這些適度的疼痛是成長必經的過程,並且仍在我們身體的可容許範圍內。因為,當遇到這類成長痛時,請家長給孩子一些空間,陪伴、同理他們的感受,但並不是將這成長必經的過程直接拿掉、略過、或乾脆不讓孩子學。給孩子完全無痛的成長經歷,反而會造成孩子面對人生起伏的承受力非常薄弱,未來的每一步都是如屢薄冰,更加戰戰兢兢。
參考資料:
1. 「以子女爲中心」和擔心子女輸在起跑點的父母教養心態與親子處境之探究
2. 【看見研究】從體罰家庭到直升機父母──藍佩嘉打破教養迷思
3. 別做直升機父母全天候監察鋪路 成與敗都是他們的人生功課


透過跳養來學習親子間的人我平衡


在兒童教育與心理理論上,揭示了孩子其實有超過我們想像的可能。
在笛飛兒EQ教育團隊的實務經驗中,也驗證了這些事實,並發現理論與實務之間的最關鍵困難點,就是「適性而教」:針對不同的孩子,提供給他所關鍵需要的養分。
之所以如此費心地適性而教,自然是為了讓孩子可以走得更遠,少走點冤枉路。只是這個看似樸素的想法,有時真是逼得我們嘔心瀝血,恨不得直接牽著他、拉著他狂奔,只為了更接近教養目標一點點。
然而我們也知道,他終究是他自己,就如同我們終究是我們自己一樣。教養之路,固然是從緊密的連結開始,但終究是要走向放心、放手的旅程。
光是從字面上,我們就能理解這個旅程,是一個多麼巨大且艱難的任務。可以說,如何在給孩子養分的同時,也沒有失去自己,這是到最後有辦法放心放手的重大關鍵。這中間的平衡該如何拿捏?


葉倩文2003年的作品《愛的可能》是一首歌詞與情緒,我們認為都很貼切地在描述親子的愛與未來的歌(但我們理解一開始詞曲作者應該不是這個用意)。
我們強烈建議身為父母後,請將這首歌學起來,一邊唱時,也一邊提醒自己,孩子最後的路是「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程」,這才是最好的教養結局。
在這首歌中我們學到什麼?

歌詞 內容與意義 老師說明
曾以為我見過所有愛的可能,這一刻才明暸我有多麼天真 孩子帶給我們的驚喜是超過所有想像的 這種不可思議感,很正常。
想給你全世界,一刻我都不願等 愛孩子會愛到想把全世界都搬給他/她 這是正常的,每個人都這樣。但為了孩子好,要忍住。
想要你的心卻怕不能成真 因為港口不是造船的目的。孩子當然不會也不應該是「父母的所有物」
因為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程 孩子會有他自己的生命展開,我們也會有自己的下一階段生活。 明白孩子也是一個完整的人,將會有他自己的展開,我們才能不過多干涉,才能將教養做的好。
在前方還有等著你的人 孩子將會有他自己的際遇,離開我們去完整他的人生 明白孩子長大之後,我們終究要過回自己的人生,孩子將會飛向他自己的世界。懂得這件事,整個教養過程就能抓到重要核心。
你會哭會笑會愛會傷神 孩子是一個人,不是玩偶,當然有他自己的角度,不會都跟我們一樣。 明白孩子有自己的角度,教養才不會一廂情願,溝通才能夠做起來,完整起來。
你會不會敲我的門 孩子走向自己的世界時,會不會回來找我們,就是教養時的品質考驗。 所以理解未來孩子會否回來交心,關鍵在幼兒時的教養品質,就更不能使用「我都是為你好」的驢拉車教養。
雖然你對我的認真我也感動萬分 天下沒有不是的孩子,所有孩子都是對父母很愛很認真的。 這樣的親暱之情,是很正常的。要理解這件事。
你終究不是屬於我的人 但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這才是演化與教養的最終目的。演化/孩子比我強;教養/孩子有能力走出家門仍然活的很好。 要反覆提醒自己,真的為孩子好,就要讓孩子飛翔,不要將他關在籠子裡。
但記得在你孤單的時候我會伸出雙手,我會是你朋友到永久 當孩子飛出去之後,讓孩子知道,我們永遠是他最堅實的壁壘。這就是最美的父母之愛。 當孩子青春期之後,不要擋住孩子飛翔,而是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永遠會在這裡守護你,而你永遠值得飛翔。
「愛的可能」:作詞:劉虞瑞,作曲:李偲菘,編曲:Terence Teo

楊鈺瑩 教養諮詢專家&全台獨創教養APP創辦人

閱讀更多 >
其它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