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孩子令人頭痛!如何陪伴孩子度過成長的三個叛逆期?

你知道孩子有三次叛逆期嗎?你知道每次叛逆期有什麼不一樣,以及如何應對嗎?

叛逆期的孩子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講都講不聽,不論有理沒理先反對你。明明是為他好卻什麼都不聽,這段時期難道就撒手不理、什麼都不管他嗎?真是讓為人父母的做也不對,不做也不對。

但我們自己也是這樣過來的,從父母長輩的照顧中,試著掙脫、學習獨立。這是發展過程中重要的階段,也是必然存在的現象,只是每個人發生的時間可能不盡相同。

讓跳養APP以超過 20年的教養經驗,跟你分享如何陪孩子走過一次又一次學習自主的叛逆期。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三次叛逆期

孩子成長過程中大約會經歷三次叛逆期,分別在:「幼兒期(約 2~3 歲)」、「兒童期(約 6~8 歲)及「青少年期(約 13~18 歲)」。


每個叛逆期的成因和特徵不盡相同,連帶的在應對方式上也會針對各時期而有所不同。但畢竟都是叛逆期,在面對叛逆期孩子的時候,基本的心態還是共通的。

以下將分別介紹各時期的叛逆成因、外顯行為,以及家長面對孩子時,所需的態度與技巧。

第一階段叛逆期:2-3 歲 幼兒叛逆期

幼兒叛逆期主要原因

孩子最早在大概兩三歲的時候,甚至某些資料顯示一歲多就可能出現叛逆期。

這時候的孩子行動能力已經有一些了,小肌肉也發展起來能夠順利的抓握,加上語言能力的進展,他已經擁有相當多能力可以開始跟這個世界互動。

他想要嘗試各種方式與世界互動,想要運用這些能力干預、控制這個世界的東西,想要摸、想要看、想要玩。他開始有能力執行那些從前只能看卻做不到的事情了。

語言方面也是,他知道了說話可以影響周遭的人們,也有很多自己的話想要說,可是還說得不是很好。這時候,就會有說不完的話想要說,想要回應大人對他的要求,也想要試試看用語言影響這個世界,希望大家聽他說。

幼兒叛逆期會出現哪些行為?

  1. 什麼都説「不要」

    最常見的大概就是這一項了。不論你給什麼或者要求什麼,孩子都會大喊「不要!」但是這時候說的不要,又有一點奇怪,有的時候說完不要又想要,有的是真的不要。
    • 第一種「不要」,是孩子在玩語言的遊戲
      彷彿每次舉起這個牌子,大人就會跟著有反應。如果大人只聽到不要,可能就誤解了孩子的行動。他說的不要,是他正在用語言來玩耍。
    • 第二種「不要」,就是開始拒絕一些大人幫她安排好的東西,開始出現自己的想法
      在此之前能力都還不太夠,只有接受與不接受。但現在孩子可以大喊不要之後,試著表達其他的想法讓大人知道。

      有時候可能會慢一點,說完不要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因為孩子想要有自己的意見,但他還並不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也不習慣於表達,需要花些時間想想自己的喜好。
  2. 問不完的問題

    當孩子開始掌握了語言能力之後,「這是什麼」與「為什麼」就會接連出現。

    透過語言向世界表現自己的好奇心,而父母身為孩子心目中全能的照顧者,自然成為優先的發問對象,也就是孩子透過父母的介紹來認識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問為什麼,也就是一切都可以套上這個句子試試看。

    只是對成年人來說,太多已經理所當然的事情,還要特別解釋的時候,就感覺像是遇到了某種反對意見。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反反覆覆的透過「為什麼」來尋求大人的注意力。
  3. 獲取大家關注

    嘗試各種未曾做過的事情,除了好奇心之外,也許還有一部分是會引起大人的關注。像是向父母分享自己冒險的結果、創作的過程等等。

    孩子不見得清楚的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但他們清楚的知道,哪些事情會讓大人們紛紛跑來關注他。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讓大家可以集中到他身邊。

該如何與叛逆期幼兒互動?

這個時期家長所能做的事情如下:
  1. 以「選擇」代替要求

    像是「你要再玩五分鐘再吃飯,還是現在吃飯」與「快來吃飯了」之間的差別。意思是照顧者盡量不要用命令句這種毫無協商空間的,這樣容易激起反抗的心理。

    而是給孩子選項,讓他們覺得自己被尊重,而且可以自己做選擇,這可以滿足孩子獨立自主的心態。

    當然,這裡面也有著小技巧,雖然孩子有選擇的空間,但是基本上吃飯這件事情是必然的結果,不論選擇哪一項,都得要吃飯。這是給予孩子的選項時,可以注意的小地方。
  2. 獎勵正向行為

    孩子在這個時期正在做許多之前沒做過的事情,而他並不知道這些新鮮事物底下,對大人而言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不能做。

    雖然我們稱之為叛逆期,對孩子就只是練習發展自己的各項能力。 這時候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透過鼓勵孩子,表達我們所欣賞與認可的行為有哪些。

    利用孩子希望吸引大人注意力的心態,引導孩子在嘗試各種事物的時候,能夠走向好的方向。

    最好的方式,莫過於父母與孩子一同養成良好的情緒表達與管理

幼兒叛逆期應該避免哪些管教方式?

  1. 避免責罵

    制止孩子的同時,要避免責罵,盡可能就事論事的說明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對的。一方面是打罵無益於孩子,另一方面也是利用孩子希望引起父母注意的心理。

    如果做了不適當的事情,父母只會以平常心的方式處理一切,不像做了好的事情時,父母會興高采烈的鼓勵。這一點跟前一點是搭配著使用的。
  2. 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或以高強度的情緒面對孩子

    這時期的孩子容易模仿父母的行為。不論是吵架、責罵、生氣等等都可能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也會成為他們叛逆期的手段之一,因此讓教養更為困難。

    另一方面,站在情緒管理的角度,讓孩子學習適切的情緒表達與宣洩,也有助於日後品格的養成。

第二階段叛逆期:6-8 歲 兒童叛逆期

為什麼會有兒童叛逆期?

這時期的叛逆主要是為了發展出自我的主張。

不同於前一次叛逆期的探索性質,這時候孩子更在意的事情是確實建立自己的規則、意見、與價值觀。累積了一定的探索之後,孩子漸漸可以說得出自己喜歡和想要什麼了。

同時,這時期也是進入國小的階段,與同儕之間會有合作、比較、競爭,也會有大量接觸其他人而增廣見聞的部分。

所以這時候的叛逆是具體的建立自我的時期。孩子的認知發展也開始進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謂的具體運思期,發展出了更多抽象的能力,能夠在嘗試錯誤當中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期望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兒童叛逆期會出現哪些行為?

只要叫孩子做些事情,特別是他們不願的事情,就會開始用各種方式推拖拉,像是:
  • 假裝沒聽到
  • 故意做很慢
  • 做著做著就分心了
這時期的孩子很想做些不一樣的嘗試,但往往受限於自己的能力而沒有辦法,得要回過頭來求助於父母。

關於負責任,他們有可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卻又沒辦法接受這個失敗的後果,以「寫作業」舉例,孩子可能拖拖拉拉的想要多玩一會,但其實並沒有能力在時限內完成作業。導致需要寫作業寫到很晚很累,沒辦法睡覺;或是作業沒寫完到學校被老師處罰。

但家長往往在此之前就已經先逼孩子寫作業,然後讓自己氣得半死了。

又或者是叮嚀孩子要做的事情,孩子可能心不在焉的忘了,但他自己想要的事情,就一件都不會忘記。

父母很有可能陷在這種狀態之中,忙著讓孩子聽話,但沒有心力讓孩子好好發展自己,理解自己的能力與限制,在現實感中建立自我。

該如何與叛逆期兒童互動?

面對看似不聽話的孩子,你可以這樣做:
  1. 試著同理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行動表面上是不聽話,甚至是對抗的。但是如果能夠深入理解,他們的行動並不是毫無來由的,一定有其原因。

    這時候優先做的是同理、安撫孩子的情緒。同理的意思是我知道你現在處於這個情緒,也知道為什麼有這個情緒。孩子覺得自己的狀況被說出來,大人聽得懂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的狀態被接住了。也才能接著安撫孩子,讓他緩緩地說出來自己的想法。

    有時候,大人也可以順著孩子的語氣幫忙猜猜看「你想要去OOO嗎?」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太足夠的時候,大人可以適時的補足。
  2. 約法三章

    事先定下絕不可違反的規則,也就是自由的邊界,然後在這個範圍內給予孩子自由,但是越過了會有相對應的懲罰。

    父母在承接孩子的時候,勢必要調整親子互動方式。試著放手,是父母的重要功課。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可以嘗試與自主,並且練習承擔選擇後的結果。

    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劃下底線,因為有些事情絕對不可做。但也要在孩子求助的時候伸出援手。
  3. 正向鼓勵

    同於幼兒期的叛逆,正向鼓勵一直是引領孩子的重要方式。

    孩子敢在父母眼前叛逆,就是一種對父母信任的表現。有些孩子在家裡的時候是個小霸王,但在學校就是個彬彬有禮受到老師同學稱讚的好學生。看起來像是欺善怕惡,但也是因為家所給予的安全感所致。

    父母若能夠好好的回應孩子的種種行為,對於好的行為給予鼓勵,不好的行為也是就事論事的指出並糾正。愛不會因為孩子的行為好壞而受到影響,這對父母或子女都是重要的事情。

兒童叛逆期應該避免哪些管教方式?

要停止一個行為有許多方式,例如:
  • 大聲喝止
  • 恐嚇會有什麼處罰
  • 不問理由,直接硬性禁止

其中,「不問理由,直接硬性禁止」是效果最差的一種。


確實有些東西是不可觸碰的,例如廚房有刀有火,對兒童是危險的。純粹的禁止可能反而讓孩子更加好奇,不知道玩起來是什麼感覺,在父母的協助之下認識並且說明其危險性,對孩子來說更有意義,也可以避免親子之間的對立。

也有些家長,為了維持孩子的自主性而太過不干預孩子,只維持孩子的種種需求。這樣的照顧方式,孩子會太過在乎自己的世界,而無法適應現實社會當中,實際上存在的其他人,這一點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第三階段叛逆期:13 歲 青少年叛逆期

為什麼會有青少年叛逆期?

進入青春期,相較於兒童時期,身高、體態、想法各方面又更接近大人了,一種強烈的做自己念頭湧現。我們有時候覺得青少年什麼都不要,甚至是為反對而反對,誇張一點大概會覺得青少年簡直不可理喻。

但是換個角度想,他們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大人時,第一個能夠反抗的就是父母,其次就是師長。如果不是通過對現有權威的反叛,甚至並駕齊驅,青少年沒有辦法覺得自己成為獨立的大人。所以我們會說叛逆期有其重要性,甚至是必要性。

在同儕之間,這些急於獨立的青少年,也是急於找到一席之地。同儕雖然不是權威,但有可能成為競爭的對象。

這時候的另一個現象就是物質需求的增加,為了在娛樂、話題等等面向要跟上同儕,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成為大人。

說到底,成為獨立的大人是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一切的議題都會圍繞著這件事情展開。

青少年叛逆期會出現哪些行為?

  1. 需要獨處的時間

    青少年會逐漸減少家庭的活動,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更多的時間獨處。

    對父母而言當然是難以適應的,孩子依賴父母十幾年,突然就不需要自己了,任誰都會不習慣。
  2. 拒絕父母親暱的互動

    有些孩子會覺得尷尬,有些比較直接則選擇拒絕,感覺就像是疏遠了起來。

    但孩子的想法其實很簡單,當自己是個大人之後,不太知道怎麼再像從前如孩子一般地向父母撒嬌和親近。
  3. 要面子

    準確的說,是在親友面前更需要面子和自尊。

    身為一個大人,他們有自己的形象,而不是父母或親友心中那個小孩子。要是在同儕面前像個小孩子,在這個崇尚獨立自主的時期,會覺得自己在同儕面前抬不起頭的。
  4. 情緒起伏大

    除了前面所述的種種,會讓孩子看起來變得很不好相處、很叛逆,荷爾蒙的影響也會讓孩子的情緒容易波動。兩者加成之下,有時候只是個無心的笑話,就會像是踩到地雷一樣的引起孩子激烈的反應。
  5. 什麼都說不要

    這一點跟幼兒期叛逆有點像,但成因卻大不同。

    青春期的孩子說不要,有時候是對一切加諸於身上的要求都感到過敏。任何東西都會問為什麼,看起來很難搞,卻是這時期的孩子對自己重要的疑問:我是誰?我要什麼?

    當孩子對你說不的時候,並不是要拒絕你,而是他得要重新整頓,如果不是父母的要求,他要的是什麼?

叛逆期青少年常出現的想法

對青少年而言,身心都處在劇烈變化的時刻。他們可能有很多的主張,也想要擺脫既有的規範,在自己的同儕之間佔有一席之地。

不論是服裝、想法都逐漸形成個人的風格。但他們也會有很多複雜的問題在心裡成形,那是成長過程中必要的困惑。在成長的過程裡摸索著「自己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人」。

如果我們針對教養來看,青少年對於父母的期望大概就是同儕關係。期望父母不要再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以成年人的姿態平等以對。

這件事也並不容易,有時候太過刻意的想要接近反倒沒有效果。畢竟做了十幾年的父母,要離開這個位置總是不習慣。更不用說如果父母是偏權威式的管教時,恐怕更難離開權威的位置。

話說回來,孩子雖然在這個時期希望父母更接近同儕的角色,但他們心裡可能也沒有準備好,如果父母是同儕,那是親近的同儕?還是疏遠的同儕?還是以同儕的身份重新培養感情?

家長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困擾

如前所述,青春期的叛逆讓人頭痛,偏偏又是青少年發展中必要的部分。

即使我們都曾是青少年,恐怕也難以適應當了十多年的父母之後,突然不知道怎麼當父母,沒辦法再像從前那樣牽著孩子的手向前走。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冷漠、疏離,孩子彷彿變了個人一樣。

即使我們都走過青春期,在這個時刻也難以明白,孩子到底怎麼了。從前的互動方式開始改變,給孩子什麼都有可能遭到拒絕,好聲好氣的詢問也不一定得到友善的回應,不免猜想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該如何與叛逆期的青少年互動?

  1. 練習放下身段

    這是最難的一步。我們面對的是即將成年的大人,但我們總不免像從前一樣擔心孩子還小,還不會照顧自己。

    偏偏這時期孩子又會特別激烈的要求獨立自主,但能力又不太夠。我們沒辦法像從前一樣直接伸出援手,但可以提供孩子資源,告訴他說父母可能提供什麼樣子的幫助,允諾他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提出請求。

    對孩子說話的時候,語言上也需要大量的調整。最簡單就是「從命令句改成詢問句」,給孩子選擇的空間,但也不要忘記讓孩子知道選擇是有限的,以及父母還是有期待,只是不想勉強他。

    例如:向孩子說明他可以選擇現在或晚一點吃飯,我們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吃飯,但他如果想要晚一點吃,至少向大家說明理由。另外,因為要洗碗收拾的關係,一段時間之後他可能就得自己去冰箱找剩菜自己加熱了吃。

    有些人會覺得:「難道還要求他吃飯?」倒也不是這樣。只是父母的話語不再是命令句的時候,如果我們還希望跟孩子保有互動,可以試著把孩子視為朋友,一個得要重新開始認識的朋友。
  2. 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

    從前習慣的人際界線都要調整,可能是孩子的隱私、或者他的手機、房間關門與否。父母並不需要做得卑微,只是開始思考一個想要獨立的青少年,需要怎麼樣的安全空間才能培養出獨立。

    而父母的角色,會在這個過程當中,找到新的定位。如果實在是處處碰壁,不妨讓跳養 APP助你一臂之力。

青少年叛逆期應該避免哪些管教方式?

  1. 避免打罵教育

    這一點不論哪個時期都是共通的,只是青少年時期特別如此,因為引起的反抗也會特別激烈,所以強烈建議避免打罵教育。

    打罵,只是以權威的身份想要禁止孩子。即使禁止是有道理的,這時期的孩子仍然有可能不服氣,也許之後就繼續藉著各種事情來挑戰你的權威。

    孩子不見得不明事理,但是反抗權威這件事,對這個時期特別有意義,也讓青少年想要嘗試。

    所以對青少年而言,打罵教育恰好讓父母成為了這個時期最想要逃離或打倒的對象,因此非常不建議用打罵教育來面對此時的青少年。
  2. 避免過度溺愛

    所謂慈母多敗兒,正是容易讓孩子在面對問題時容易逃避的一種模式。當然過度溺愛的如果是爸爸、爺爺、奶奶...等,也容易會有同樣的效應出現。

    當青少年遇到困難時,也會非常容易仗著家人的關愛,做出一些特別的事情來吸引同儕與他人的目光焦點,這時候如果行為造成他人的損失、損害,卻又不斷的被包容,會讓青少年更容易肆無忌憚的想要獲得更多關注,容易鑄成不可挽回的大錯。

    因此,只有賞但沒有罰的互動模式也容易出問題,這也是在跟青少年互動時會需要留意的地方,而以什麼形式、時間點、語氣、表情、事由...等給出賞與罰,反而會是家長需要刻意控制/練習的方向。
  3. 避免忽視/貶低

    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來看,青少年正處於一個自我認同的階段,也就是說正在整合自己的狀態,試圖搞清楚自己的角色與定位,甚至是為什麼此時此刻會存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當這個時期之前對自己的認識/探索沒有足夠的經驗時,但卻又時刻面臨著不同於國小階段的挑戰,此時的青少年無法正確的判讀自己有什麼優勢,或是哪些領域是自己的劣勢,為了避免自己被同儕瞧不起,會採取過激行為來掩飾問題點。

    若家長在青少年出現了問題點的時候,採用忽視的方式,那麼問題不會有解套的機會,而貶低的行為也會增加孩子過激動作的頻率,兩敗俱傷的狀況就會很常出現在家庭互動中。
教養叛逆期的青少年對父母是相當辛苦的事情,特別是當我們期待家是可以放鬆的地方,是一個上班辛勞一整天後可以休閒的地方,還要面對一個可能充滿敵意的青少年,那更是不容易。所謂的親情,並不是便利商店一樣可以隨時提供的東西。如果照顧者本身的狀態不好,很難在下班後還要在教養上花費大量的心力。但以當代的家庭型態來說,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困境。

當孩子的基礎能力穩定時,孩子的這些叛逆展現反而可以化為更進一步的成長動力。為了協助現在父母解決教養困境。跳養 APP 裡面有完善的規劃,只要完成測驗,跳養就會給出適切的教養建議,直接執行即可。如果有任何疑問也可以在 APP 上發問,由專業師資協助解答,在教養的路上陪你走過孩子的叛逆期。

楊鈺瑩 教養諮詢專家&全台獨創教養APP創辦人

閱讀更多 >
其它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