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吃飯怎麼辦?兒童教養專家傳授4招應對方式

兒童教養問題一直是爸爸媽媽最困擾、頭痛的考驗,加上兒童還小沒辦法表達清楚自己、也沒辦法透過語言溝通解決,讓養育兒童的過程中,困難重重。

對於兒童教養問題,處理教養與兒童行為問題超過十年以上的笛飛兒EQ教育呼籲:「切勿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解決兒童表面上的問題,應深入了解兒童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找到行為問題的根源,並且用合適對應的教養策略。

為什麼小孩不吃飯?

誤將零食當作育兒幫手

孩子在非正餐時間吃了太多零食,會讓孩子在正餐時間沒有飢餓感。 有時候,孩子吃零食的時間,大人自己可能也沒有刻意覺察到,像是在外時常看到爸爸媽媽(或照顧者)為了讓孩子安靜的跟大人在一些不適合孩子跑跳的地方(例如:下午茶餐廳、百貨公司、公司、服飾店……等),便會掏出零食或買甜點、蛋糕來讓孩子進食,以及把焦點放在食物上,孩子就不會哭鬧和干擾行程。 在跳養 App 進行線上教養諮詢時,曾有家長提到孩子在公園裡顧著吃餅乾糖果,而不願意去玩公園裡的遊具,甚至意興闌珊,可以看見零食的誘惑,會讓孩子失去探索與活動的動機。
疫情期間,有些家長社群團體裡分享,如何讓孩子在家防疫又不吵鬧、打擾在家工作的成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開電視和開零食桌,孩子就能安靜不吵鬧。 此舉雖然可立即解決孩子的問題,但也無形中埋下孩子沒有定時定量、正餐不願意吃的飲食壞習慣。 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和美國農業部《2015-2020 年美國人膳食指南》(第八版)指出,添加糖的最大攝取量建議限制在總卡路里的 10%。
但是據研究,美國人每天攝取糖所產生的熱量,已平均超過 13% 的卡路里,尤其以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最為嚴重。而在各類飲食中,零食、糖果合計起來,就佔了所有糖攝取量的 75% 以上。 即使考慮到國情不同,我國醫師也提醒國人在享受甜食的應該注意攝取量,而且不能取代正餐。如小兒科巫漢盟醫師表示,2至18歲的孩童與青少年每日添加糖攝取量不超過25克,但現代零食如蛋糕、巧克力、布丁等等,含糖量偏高,往往100克的甜食就超標。 當孩子需要的糖容易被滿足,甚至超額,就自然沒有正常進食的興趣。而且含糖食物會激活腦中的多巴胺受體、鴉片受體(Opiatereceptor),前者與愉悅、快樂等情緒有關,後者會產生對糖的依賴。 這使得常吃零食的孩子沉浸在零食中,不但難以改善飲食習慣,還會在探索世界時降低心力付出,畢竟腦中的愉悅、快樂已經夠多了。

攝取過多高糖、高鹽、精緻的食物

有研究顯示,兒童天生對甜味就有偏好,所以小朋友喜歡是甜食不是沒有道理的。 所以如果孩子在沒有特別的安排下,大量攝取自己喜歡的、高糖分、重鹹、手搖飲料等,就會讓孩子養成不吃正餐的習慣,難以修正,久而久之就導致孩子習慣吃非正餐的食物,影響食慾和營養不均。
尤其現代的爸爸媽媽,有時會主動將手上的飲料、零食分享給孩子。 乍看之下,用對待大人的方式對待孩子,是追求平等、尊重個體、樂於分享的展現,但是大人與孩子的食量明顯不同,糖與熱量的需求量也明顯不同。 一旦忽略了這些差異,就容易造成孩子因為滿足了而想不吃飯,照顧不好自己的身體,長遠來看反而是大人沒做到真正的平等、尊重 。

孩子的情緒影響生理功能

大人在生氣的時候,時常會說:「我氣都被你氣飽了啦!」就像是美國營養師Dama James:「你的情緒決定你吃下去的東西,也影響著你的食慾。」
一個人長期處在情緒緊張、沮喪、委屈、煩悶時,就會讓我們的腸胃功能受到影響,腸胃受影響,則食慾麼可能不會被受影響。 跳養 App 創辦人楊鈺瑩老師說:「憂鬱症患者出現的食慾不振狀態,跟孩子情緒差吃不下或只吃高鹽高糖的零食,是同樣的道理;只是小孩對自我情緒比較不了解,也不知道怎麼說,所以沒辦法讓身邊的大人知道自己是因為緊張、緊繃而食不下嚥。」 孩子生活中的交友狀況、團體適應狀況、以及親子關係的緊張,如果不能清楚理解自己怎麼了,又不能夠接納自己的狀態,情緒將無法被自己管理,反而使自己被情緒牽著走。 如此一來,孩子長期處在焦慮、緊張、委屈、沮喪的情緒中,孩子的食慾自然會深受影響!因此,透過標籤情緒來辨識自己的狀態,並接納自己的情緒,對大人、孩子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詳情可以參看2+3招教你情緒管理:大人小孩都該學會的情緒管理
參考資料
《腸道.大腦.腸道菌》艾莫隆.邁爾Emeran Mayer
覺得辨識情緒、接納情緒實在不好懂嗎?覺得這種修身養性的課題實在很困難嗎?跳養App,為您精準分析孩子的狀態,並給您做得到的教養建議,值得您。
認識跳養,從此開始

小孩不吃飯 4招應對方式

檢核孩子的活動量是否足夠

衛生福利部國民衛生署公布,0-1 歲的孩子每天至少維持 30 分鐘趴姿,1-2 歲的孩子每天至少三個小時以上的身體活動,3-5歲的孩子每日活動三小時以上,需從事輕度和中度、費力的活動。 俗話說:「要活就要動。」如果孩子動的少,長時間進行靜態活動(如:看電視、看平板、畫畫、蓋樂高、聽故事),缺乏大量消耗熱量和流汗的活動,身體就不會發出進食訊號,並且沒有需要進食的必要。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安排定量的運動,消耗孩子的熱量,順便鍛鍊孩子大小肌肉的能力,孩子對進食的意願就會提高。

用餐時間,不宜電視、平板當作配菜

在外用餐的時候,時常看到有孩子的家庭,每個孩子面前設置一台平板卡通配飯吃。 孩子的眼睛盯著平板裡面的卡通人物,根本不知道自己吃進去的東西是什麼,甚至看著看著就隨著卡通劇情高潮迭起,興奮過了頭;又或者因為只顧看卡通而沒有在吃,招來家長責備,結果飯沒吃好,情緒卻起起伏伏,食慾也跟著降低,形成用餐時間的負向循環。

讓孩子用玩樂認識食物

研究顯示,嬰幼兒在認識新的食物時,先前把玩他,就像認識新朋友之前會先觀察對方的長相、髮型、背景一樣。而英國德蒙福特大學的最新實驗就提到玩食物可以增進食慾。 不管這個研究的結論是甚麼,但這個實驗就是證實了「玩樂」帶給孩子正向的情緒,正向的情緒也會帶動正向動機。所以,要解決孩子的飲食問題,不如打開心胸,增添餐桌上的趣味度,引發孩子對正餐的好感與期待吧! 為此,當孩子四到六個月後,已經可以坐正,對食物有興趣、會抓東西放嘴巴時,我們建議家長可以開始準備 BLW 餐點,以利孩子探索正餐。 BLW 是 Baby Led Weaning 的縮寫,指由寶寶自己進食、決定要吃多少、何時該停止探索食物這一整組的概念。因為BLW奠基於對寶寶的「信任」,執行上確實有些重點需要注意,我們可以參考營養師的專業說明。

讓孩子擁有好心情,吃得下東西

承上所提到的,情緒和腸胃功能息息相關,情緒不好食慾就會不好。所以必須檢視孩子日常生活的情緒狀態,進而找出和飲食問題的關聯性,並協助孩子提升情緒穩定性,以及培養調節情緒的能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孩子是不是有許多規則要遵守、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是否導致孩子壓力過大、關注他的阿公阿嬤叔叔阿姨嬸嬸等親戚,數量會不會太多導致孩子時時刻刻被盯著看、孩子對自己的要求是不是過度完美挫折容忍度太差……。 這些將導致孩子長期處於一個情緒壓力下,影響進食意願。 使用跳養 App 親職顧問系統,可以幫助家長檢測目前孩子整體現況,針對孩子的個性特質給予適切的教養建議,讓孩子比較不會被錯誤對待,也能幫助家長更了解孩子的性格和限制,找到有效溝通的方法。 親子關係更好,餐桌上的氣氛也會更好唷!

楊鈺瑩 教養諮詢專家&全台獨創教養APP創辦人

閱讀更多 >
其它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