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有對/錯嗎?還是完全是一種個人喜好的樣態而已呢?

你也正在困惑嗎?

先說結論,如果各式教育理論與研究,如:延宕需求理論、過度償付理論(過度辯證效應)等,都提出了一個又一個讓孩子未來有「具適應性」「具未來競爭力」的關鍵能力,和達成這些能力的教養/教育概念,那麼這些研究後的事實證據,都直接導向一個清楚的答案:教養確實有對/錯。

在真實的社會經驗裡,我們也確實可以明確看到有些人,成為有能力、有責任,可以讓社會更好,甚至是能推進國家、推進世界的人;而有些人就是永遠需要被照顧、被供給,甚至成為傷害國家社會,或是充分顯現人性醜惡的人。

在我們真實生活的經驗場,一樣是同樣的答案:教養模式確實有對/錯。


有什麼方式可以簡單的辨識教養模式是「對」或「錯」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會建議先從千絲萬縷的思維與世界觀裡,直接聚焦一個核心觀念:教養的最終目的。

而這個最終目的,可以切成幾個方向來提供答案:

演化:

眾所周知,整個宇宙就是優勝劣汰,留下好的,移除不好的。

這裡一般人簡單知覺成:拳頭大顆的獲勝。要這樣想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得先破個梗,拳頭並非純粹是「強勢」「暴力」「支配」「獵取」。觀望生物界,留下來的拳頭太多樣了,因此用「拳頭」來描述太簡化與太單一,獲勝的關鍵核心就是「競爭力」。或者更直白一點,就是「基因存活率」。

而基因存活率,就是可以簡單判斷對/錯教養的條件。

教養者目前在孩子身上留下的,是具有「高存活率」的因子嗎?我做的事,是幫助基因產生「未來」條件的事嗎?
還是這是「消耗未來」,或是「終止未來」的事呢?

簡單舉例:
懶惰與享樂主義,是集體所知明確「低存活率」的因子。因此我們在教養中,要教孩子「選擇」「節制」「延遲享樂」「自律」「為目標投注努力」。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判斷對/錯教養的方案之一。

或許有人會問:斯巴達式的教育,非常拒絕享樂,強調鍛鍊與勤奮,但這好像也沒有達成「高存活率」不是嗎?我看很多在這樣教育下長大的人,好像都變得很痛苦?生命品質沒有太好捏?

這個部分,我們就可以進到下一個判斷條件,也就是「拳頭」並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心理健康程度:

如同身體的健康一樣,會侵襲健康的有兩個惡勢力:外部傷害,如刀、槍、車禍等外部受傷;以及,內部傷害:如細胞病變,自己攻打自己,這有太多免疫相關病症,甚至包括癌症都是,就不再舉例了。

而心理健康程度,就是屬於「內部自我攻打」這個議題,更簡單說,稱為「內耗」度。
以這點思考,簡單辨識的題目就是「我目前提供給孩子的,會增加他的內耗嗎?還是降低他的內耗?」

而這個問題,大致又可以由兩個方向切入:

1. 開放且有彈性的價值觀/封閉而單一的價值觀。

這兩句超艱澀拗口的話,其實可以用一個簡單語句表示「you always have a better choice」。

我們提供給孩子的信念/價值觀,是屬於一種「理解世界是多元而寬廣的,因此沒有一定必須走在某個軌道上,才能前往期待的未來」,還是是「從未來目標與達成這個目標的路徑上,都只有一個絕對答案」。

前者,將帶給孩子足夠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及個體競爭力;後者,則是通往悲慘的大門。


用這個思維也可以簡單分辨對/錯的教養。

舉例:

我們全家都是醫生,所以你必須當醫生。
這是封閉路徑語句,因此是錯的教養。

連桌子都整理不好,你以後還能做些什麼有出息的事?
這是封閉式語句,因此是錯的教養。

爸爸快回來了,他回來看到這個你就完蛋了!
這也是封閉式價值觀,因此也是錯的教養。

2.孩子的屬性:自我符合度

要談到「內耗」,就一定要了解「內」這個字的起始點,也就是「自己」。內耗,簡單說,就是「自己消耗了自己」。

因此要協助孩子有未來,第一個核心,一定是「協助孩子認識自己」,因為也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的發揮自己」。

當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開始發揮所長,得到滿足的結果成就,並確實獲得正向外部回饋,孩子會更願意去努力,學習更多能力,因此累積更多才華。

擁有更多優勢能力後,孩子能有更多的發揮,更加發揮自己的力量,獲得更多外部回饋,孩子內心因此更加強大並樂於產生價值,如此循序的正向價值回饋到孩子個體,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正向循環。
相反的,一個在「非所長」裡耕耘的孩子,那是極苦的。

孩子好努力的學習,覺得很難懂又真心學不太會,但告訴自己我一定可以做到,所以逼迫自己投注更多努力,好不容易學會了,卻發現已看不到領先者的車尾燈,孩子覺得非常挫敗,引發自我懷疑,再因為成果不佳被現實打擊,孩子繼續逼迫跟說服自己努力,付出更多的努力再得到負回饋,覺得好累,追不上別人,好像再怎麼努力還是無法不小心又搞錯了(做不好,追不上領先者),慢慢開始覺得自己完全沒有用,出現自我指責與重度自我批判,沮喪失意無助無奈,然後再得到現實打擊。
這就是內耗。最簡單的自己消滅自己的一條路。

這也是為什麼我反覆提示天賦是重要的,因為自己,是所有喜怒哀樂的根源,光是簡單的自我違背天性,無論多麼堂而皇之的理由,這永遠是一條「自我消耗」的路徑,最後等待的,一定是悲痛哀傷。

而從這裡,也可以簡單辨識教養的對/錯。

舉例:
你鋼琴彈不好,那只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已。只要你夠努力,你一定可以彈好!
如果這句話起始於孩子每天練琴1小時,且已持續2週以上時間,仍然不達平均值。也就是「明顯已投注努力但沒跟上」的狀況下,那麼這句話就一定是錯誤教養。

真正對的方向是:理解上天告訴我們,這是一條關門的路,而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去尋找那「開門的路」在哪裡?

楊鈺瑩 教養諮詢專家&全台獨創教養APP創辦人

閱讀更多 >
其它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