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盲盒教養難題? 孩子該學桌球或圍棋嗎?

孩子的天賦是父母不可知的,因此在教養上只能盲試。

盲試的最大參考對象,就是身邊的大眾方向,而這就是「賭非常大的一把」。因為天賦能力的項目之繁多,賭對孩子的天賦是幾億分之一的事。因此父母認真的給孩子養分,真的很認真的參考孩子目前狀態,以及身旁大眾對這些狀況的處理方式,卻給錯孩子養分的機率,其實是非常高的。有多高呢?身旁有多少人你覺得屬於一般人,就是那麼高。

那這樣以前的人也有盲盒教養難題不是嗎?

是的,只是以前的教養與教育風氣不那麼盛行,因此在孩子還小的發展期的時候,大多可以有「非常大的空間與非常多的時間」去完整的玩耍,而這樣的多樣場域、多個孩子且無成人干預的自由玩耍,就是非常符合兒童發展的「高度探索」環節。

因爲在幼兒、兒童時有達成這樣高度探索的狀態下,孩子自己對於自己的優勢能力會相對有認知與掌握,當長大之後的環境開始提供教育資源,在已經清楚自己優勢狀態下去選擇自己喜愛的成長軌道,這時候一個身心健康且富含能力的個體,就出現了。

現代科技發展,父母效能與過去不同

但現代人不同,因為科技發展過劇,父母的效能過大,基於保護原則,幾乎沒有孩子能夠像過去一樣,直接消失在家門口,用餐前再回來,中間發生什麼事也不過問(現在中間可以發生的事也變可怕了),並且各種教育與教養方式,這些「效力強化的program」其實到處都是,這就會造成,盲盒教養難題開始變的非常危險。

因為在50年前,盲盒裡的孩子可以有足夠的自我探索,約略知道自己是條魚,然後他自己決定選擇給魚養分的教育學習。但現在各種精英教育、早教盛行,在完全未知盲盒是什麼的狀態,就開始提供強化性天賦的養分,無論是數學、英語、音樂、圍棋,任何一項教育,若孩子本身屬性並非如此,就能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天賦破壞作用」,然後此狀況將造成大約將在國小1、2年級時,孩子開始出現「能夠被診斷為問題的症狀」,如過動、亞斯、專注力不足、情緒障礙、選擇緘默、焦慮症、強迫症等各種已達病理級的狀況。

在這個博大世界上的才藝與學習有很多:

烹飪、烘培、編織、刺綉、羊毛氈、摺紙、裝扮、角色扮演、服裝製作、服裝設計、演戲、繪畫、剪紙、雕刻、木作、數學、語文、閱讀、寫作、黏土、積木、樂高、外語、游泳、浮潛、衝浪、蓋沙堡、場地佈置、場景設計、空間設計、物件設計、物件製作、圍棋、跳棋、西洋棋、象棋、鋼琴、小提琴、直笛、法國號、詩詞、詩歌、韻律、擊鼓、腳踏車、滑板、攀岩、跑步、直排輪、溜冰、芭蕾舞、街舞、戲劇、相聲、體操、脫口秀、生物研究、植物研究、植栽、寵物、跆拳道、空手道、柔道、角力、表演武術、桌球、籃球、足球、羽球、棒球、樂隊、儀隊、民俗才藝、物理實驗、化學實驗等這些各種才藝與學習,都與不同天賦相互串連,在未知孩子天賦的狀態下,開始積極要求孩子投入學習,是幾億分之一機率才能賭贏的賭局,而若不小心賭輸了,就可能是不斷餵魚給黃鶯,而黃鶯在萬般關愛與照顧下,天賦奄奄一息的結果。

先讓孩子主動自發的展現自己的興趣與喜好

因此我們強烈建議,於孩子1.5歲時,開始探索與發展自己能力的時候,開始使用跳養,跳養能協助您理解孩子的能力與特色,引導您積極有效的梳理孩子的各種能力,當孩子愈來愈懂得怎麼管理與駕馭自己的能力,並且愈主動自發的展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喜好後,辨識天賦能力已經不再是盲試,在這個時候,再提供給孩子相應的教育環境銜接孩子的渴望,才是適當且有效地栽培孩子的做法。

楊鈺瑩 教養諮詢專家&全台獨創教養APP創辦人

閱讀更多 >
其它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