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孩子的個體性
孩子往往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寶貝,新手爸媽在等待孩子降臨時,總是充滿期待與喜悅,不少父母還會迫不及待的為孩子訂定完美的菁英養成計畫,從懷孕期的胎教音樂、零歲期要聽的莫札特和蕭邦、牙牙學語時要刺激大腦的圖卡和色塊積木,到學齡前的三字經、弟子規、四書五經等讀經教材……,務必把握孩子的黃金可塑期,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點!
但孩子出生往往不用太久,父母原本美好的教育藍圖就會受到挑戰,當孩子的個體意識開始發展,爸媽就得面對很多挫折,當初規劃時的興奮與喜悅,在執行時總會遭遇強度不一的困難。隨著孩子愈來愈大,腦袋愈來愈靈光,身體愈來愈強壯,愈來愈有想法和主張,跟父母意見相左的時刻也會愈來愈多。
事實上,孩子並不是一張白紙,雖然承繼了父母的基因,但每個孩子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個性、傾向與天賦,無論是成人或小孩,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喜好、習慣與特質,無論是成人之間或是成人和孩子,當兩個個體相處的時候,難免會有意見不同而產生摩擦的時候,這些都需要磨合、協調,才能找到和諧相處的方法。
很多父母以為愛孩子就是用心栽培孩子,讓孩子盡可能多學一點,多累積一點,即使經濟負擔很重,或是孩子根本沒興趣,但為了孩子長大後能夠考到好學校,謀得好工作,找到好對象,生下健康的下一代,當父母的為了孩子好,還是要逼著孩子做,才算盡到父母的責任。卻沒想到過度保護、犧牲、密不透風,甚至奮不顧身,絲毫不在意孩子想法的教養,很可能是對孩子的扼殺與剝奪,該孩子失去自我與未來生存的能力。今天我們所能想像的世界,與孩子真實要面對的未來,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只想教出完全聽命行事的孩子,將很難在未來的世界生存。
參考資料:
《孩子的天才,需要蠢事許可權》,大寫出版社,2017年。
《當孩子情緒的魔法師》,遠流出版社,2009年。
延伸閱讀:你該知道的天賦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