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間 才能培養最堅實的自我認同

發明大王愛迪生,31歲時夜以繼日地在實驗室裡試驗失敗超過1600種材料,耗費超過一年,最後只完成一個燒45小時就會壞掉的燈泡,直到27年後才發明出鎢絲燈泡。管理學家大前研一也曾反覆拒絕上學,讓父母傷透腦筋。

很多人以為只要把最資優的孩子訓練成最好的反應者,可以用「刺激-反應」的循環方式,在最短時間內找出所謂的「標準答案」,就可以幫孩子安排通往順遂人生的道路。但研究結果發現,以「人生勝利組」姿態長大的孩子,一旦遇上挫折很容易跌落谷裡。

心理學家Marcia曾經提出「自我認同理論」,點出未經探索就(被)決定努力方向的孩子,一旦遭遇困境,可能陷入難以跳出的黑洞,反而是在清醒中自由探索為自己做出選擇的人,可以有堅實的自我認同,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堅持不懈解決困境,找到適合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原因是未經探索的孩子,從來沒有機會學習混沌、迷茫,無法在黑暗中獨立試圖釐清方向,進而找出解答,而這樣的「試誤學習」(Trial and Error),其實對於具正確的知識學習,是相對更為重要的。很多人因為覺得讓孩子摸索問題並經歷錯誤是在浪費時間,或看著孩子在過程中的跌跌撞撞而內心不捨,所以永遠選擇「最有效率」的方式,幫孩子做出選擇。結果就是孩子無法在混沌中保持冷靜,理性評估現狀後,努力解決問題。

有個朋友的表哥,是著名的外科醫生,但和太太經常劇烈爭執,甚至在情緒激動時會出手打人,打到老婆內出血,他還可以若無其事的進手術室開刀,反正他的技術一流,沒人會懷疑他的專業。這個醫術一流的醫生,是大家公認的菁英,想來曾是最優秀的孩子,歷經最好的栽培,但在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親密關係、人際相關問題時,卻用了最具破壞性的方式,徹底傷害了他的家人,特別是親眼目睹這一切的孩子。

大人應該給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間,孩子讓我們無法理解之處,可能正是他的優勢所在!
其它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