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情緒?如何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什麼是情緒?

情緒指的是一個人心理的感受,一個人自身在生活中,因為自身和刺激物碰撞出的心理感受,稱為情緒。

自1990年起,情緒相關研究逐漸受到重視,並發現情緒是身而為人的一部分,但過去生物科學家與醫學著重聚焦在人體器官上的研究與知識的擴散,但未針對與生俱來的「情緒」做出相關研究與定義。

情緒,是人體內建的一個功能、一個部分,情緒未因演化而消失,反而在演化中被強化。

情緒為什麼重要

情緒是生物本能,是人類最原始保護自己生死的生理機制!死亡帶來恐懼的情緒,生育帶來喜悅的情緒;這兩種情緒,促使生物綿延子嗣、防範危險。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時代的推進,人類的情緒在社會不同刺激的交織下,產生更多元的情緒,例如說:嫉妒、驕傲、得意、憤恨、煩、滿足、沮喪、失落、焦慮⋯等。

而每個人的情緒表現皆不盡相同,甚至同一個情緒在不同人身上轉化出的行為也不盡相同,情緒豐富了人類行為的多樣性。例如有人將憤怒的情緒表現在藝術作品上、有人將憤怒表現在改善社會制度上、有人將焦慮表現在助人行為上面、有人將嫉妒表現在惡性競爭上。

這些多元行為是身為人與沒有情緒的機械AI,最大的差異處,同時也是人類表現獨一無二自己的起源。

為什麼要認識情緒?

1.便於管理

一個不認識自己情緒的人,是沒有能力管理情緒的。這跟你不知道錢包裡有多少財務,要能管理財務是不可能的,這是一樣的道理與邏輯。

2.在AI進步飛快的年代,「情緒」是AI最無法取代人類的人類優勢能力

人類的行為展現和情緒的產生息息相關。舉例:因為感覺到痛苦而想要改變、因為憤怒還想要討回公道、因為害怕而儲蓄保險、因為傷心而想獨處。情緒能產生各種不同的行為,另外許多對這個社會有利的行為和計畫,也跟人的情緒息息相關,舉例:因為看到野生動物的苦難而產生難受的情緒,而發起環保愛地球的政策;因為對人生的起伏感到絕望而將負向的情緒表現在藝術創作上。諸如此類的情緒轉化,成為人類存在的印記與文化、影響力。認識情緒可以幫助人類對這個世界產生更具象的正向價值和行動。

3.情緒是人類的內在驅策力

從上面的說明,以清楚說明 情緒是人類的內在驅動力(在這裡我們簡稱為內在馬達),既然情緒有驅策一個人執行某些行為,那認識情緒就跟認知自己的馬達在哪裡,如何使用和管理有關。研究顯示,當一個人對自己的情緒認識越敏銳,他越能精準的描述自己、無論在自我表述上、關係溝通上或為自己做選擇上。

4.攸關生死

情緒是生物生存機制,人在感覺到恐懼時會出現「戰」或「逃」的行為反應;因此感覺不到情緒的人,不知道危險在哪裡,不知道自己已經身處陷阱而不自知而招來不測。感覺不到情緒的人,無法辨識什麼事情令他感到歡喜、令他感到熱情,以至於人生的選擇只能靠著盲目追逐、或者單純利益取向,而走向即便生活富足但內在匱乏的不健康狀態。

5.建立情感關係和同理心

機器沒有情緒,機器依據工程設定和固定的軌道運行,並且機器沒有社交的需求、鏈結情感依靠的需要。但人類是群居動物,人類有情感連結、人際相處和合作交換的需求。認識情緒可以幫助一個人類感知自己在情感上的需要與建立良好的情感關係,甚至從中延伸出同理心、憐憫之心。因此,當一個人在沒有練習認識情緒並過分被安排在一個沒有變動的框架內生活時,無法發展出情感需求和同理心,是必然的結果。

如何幫助孩子從小認識「情緒」?

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前教養者/教育者需要做的 預先準備

1.你必須了解:不同的事件給每個個體的情緒感受是略有不同的。

舉個例子:在意外的慶生場合,有的壽星會感覺到興奮、快樂、幸福的感覺;但也有壽星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慶生驚喜時,感覺到驚嚇、憤怒、害怕甚至尷尬。

這是因為「個體獨立性」,每個個體都有屬於他的先天氣質與個性特色,在遇到不同的事件,會出現不盡相同的情緒感受,這是正常的。

但當孩子出現的情緒感受已經達到無法尊重他人或具嚴重攻擊或內耗的狀態,請直接求助專業的情緒引導機構,來協助孩子避免過渡的情緒震盪而導致危害自身身心健康。

2.你必須了解:你不是情緒專家。你只是協助者並非專業者。

近20年來,情緒仍然是眾多科學家、腦神經學家、醫學家持續在研究的主題,新的定義不斷在被修正和實驗。對人類而言,情緒仍然是一個新的議題與領域。

再加上東方社會的歷史脈絡重視群體更勝於個人,所以在我國建國以來的教育政策中,並未將認識情緒、提升個人意識、自我認識放入教科書內,學生沒有機會學到,老師也沒有先備專業授課。所以「情緒怎麼教」全民是菜鳥。因此,家長不知道怎麼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請無須自責或逞強。

3.你必須了解:引導孩子認識情緒,必定會挑戰你過去的情緒慣性。

身為成人的你,已經在成長的過程中找到一些和這個世界應對的方法或保護自己避免遭殃的策略,舉個例子:遇到令你感到沮喪的事情時,告訴自己不要去想負向事情,凡事往正向的方向去思考和感受。遇到令你憤怒的事情時,將憤怒吞下維持表面上的平和…等。這些策略帶領你來到此時此刻的位置和舒適。

不過,當你扮演一個引導孩子認識情緒的角色時,一定會經歷孩子展現了你不習慣面對或談的情緒,可能是害怕、憤怒、忌妒、甚至是幸福…。這會令成人你的感到被威脅甚至暫時覺得不是很舒服,這是很正常的。妳可以讓自己稍微離開一下現場或明白告訴孩子你的限制,保護自己一下。

但,當孩子的情緒已經頻繁的威脅到你的感受,甚至出現被踐踏和不被尊重、甚至受傷的感覺,請不要過度批判自己,你孩子的情緒是真的,你也是。請尋求專業情緒引導機構或諮商系統,來幫助你和孩子在認識情緒的過程中,找到雙方都能接受和感到舒服的互動方式。

在這裡提醒,切勿長期壓抑自己的不舒服來換取孩子展現情緒的空間,此會造成後續親子關係反撲的效應以及孩子無法發展同理心、尊重他人的困境。

4.你必須了解:情緒沒有對錯,是行為才有對錯。

認識情緒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有所認識和提升敏銳度,而不是讓他為所欲為的被情緒牽著行動。所以當孩子有憤怒、忌妒、驕傲、害怕、害羞的情緒都是中性且正常的,但當孩子因為憤怒而打人、因為忌妒而關係霸凌、因為驕傲而變得散漫不尊重他人、因為害怕而不願嘗試任何事物、因為害羞而所有事情都有家長代勞,此類行為是需要被協助和尋求解套的方法。家長必須區分「情緒」和「行為」之認知差異。

讓孩子的生活中接觸到多元的情緒經驗(體驗人生)

認識情緒的根本在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覺到情緒的變化,所以請安排孩子在生活中能經驗到多元的情緒。舉例:因為一直曬太陽而感覺到厭煩、因為汗滴下來而感覺到的苦惱、因為風吹過來而感覺到輕鬆快樂的感覺、在雨中衝刺的緊張和狂喜、在又叫又跳中感覺到興奮、在泥巴沙坑、浪花裡感覺到適度的害怕和安定、因為獲得獎勵而感到的開心、因為失敗了很多次終於成功的得意和驕傲、因為失敗而帶來的沮喪和生氣、因為不被理解而感覺到的無助、因為被理解而感覺到的開心和滿足…等。

生活的起伏和變化,給予孩子的情緒感受相當多元,這是繪本、課本和言說無法做到也無法取代的直接感受。

家長讓真實經驗直接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孩子的多元情緒經驗能被觸發,進而感受多元的情緒感受。

將情緒字彙帶進親子日常的對話裡

生活及教育的關鍵點在於生活中的潛移默化,一個從不曾談情緒、表露情緒的家庭,孩子不會知道「有情緒是正常的」,因此在帶孩子認識情緒時,將情緒字彙直接鑲嵌在親子互動中是具效益和簡單的作法。方法如下:
1.在描述事件時,同時自然做出臉部表情。
2.在描述事件時,同時描述自己的心情:如:天氣好熱,我覺得好煩呀~~、公車一直還沒來,我覺得好著急、今天我在公司提的案被老闆讚美了,我很開心唷!...等。
當家長示範在日常對話中帶入情緒和表情,則孩子也將會將情緒的表露視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

和孩子玩擠眉弄眼的情緒展演遊戲

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跟孩子玩展演情緒的遊戲,並在展演情緒時,演出該情緒的表情、聲音、肢體狀態和力道狀態,例如:難過的時候身體會往下垂、憤怒的時候拳頭會握緊,幫助孩子更具體感受情緒狀態下的身體狀態,同時對於情緒更加敏銳。

中性描述或主動詢問孩子的情緒

在兒童遊戲治療中有一個專業引導的方式稱之為:中性描述孩子的行為。在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時,我們可在日常生活中中性描述孩子情緒,例如:你現在看起來有點生氣、弟弟把你的玩具弄壞讓你很傷心、阿嬤突然來住我們家你好興奮。在描述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更加敏銳、具體,提升認識情緒的能力。

或者在孩子願意回應的狀況下,詢問孩子發生事件時的情緒是什麼,甚至鼓勵孩子寫入日記或週記裡,提升情緒認知。但此部分也須留意,倘若孩子不願意回應情緒,請不要強迫和要求,可能孩子對於表達自己的情緒或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到不安全和彆扭,太強勢反而適得其反。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已經否認情緒到拒絕溝通,甚至引起更大的情緒波來,請尋求專業機構協助。

楊鈺瑩 教養諮詢專家&全台獨創教養APP創辦人

閱讀更多 >
其它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