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5大不為人知的優點?0-7歲 親子共讀實用技巧分享

親子共讀是什麼?

親子共讀,從字面上的意思不難理解,就是親子「一起」「讀」。

然而,就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親子共讀最重要的並不是「讀」,而是在「讀」的過程中,增加親子「互動」的時間和空間。

用另外一種語言描述就是:「親子共讀」是親子間透過圖畫書這個媒介,增進互動、交談的頻率;讓彼此感情更好、更認識對方、並且交換彼此不同的視角(針對圖畫書)。

而選擇合適的圖畫書和孩子一起共讀,有助於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啟發孩子對文字、世界的積極興趣,為未來的求學、求知態度奠定好的基礎。

親子共讀 5大不為人知的優點

奠定孩子人際關係的基石

人類的群居生活,人際互動是一定少不了,而且如果孩子對他人的反應越敏銳越有概念,則孩子與他人的互動也就更上手、更順利。

圖畫書中所描述的故事對話、情節,在爸爸媽媽的描述下,有如真實的社交場景,會讓孩子有如身歷其境,像是繪本《那裡有狼》,講述一群動物發現狼的行蹤而害怕的大呼小叫,孩子就能夠透過書中人物的表情和唸故事爸爸媽媽的神情和音調,理解那種大呼小叫和發抖想逃的神情叫做「害怕」。

再舉一個例子,繪本《不是你的,是我的!》,講述的是一隻叫做比卡的兔子,非常喜歡自己的球,因為太喜歡了,所以他不願意把球借給任何一個人,每次只要有人靠近,他就會板起臉、拉低聲音的拒絕。孩子透過繪本的神情和爸爸媽媽的揣摩,理解人家面露拒絕時的表情為何,拒絕的肢體動作是什麼。

這個共讀的過程,可以協助孩子認知人在不同情境和場景會說出來的話是什麼(語言訊息)、會做出來的動作是什麼(稱之為:非肢體語言訊息);當孩子進入真實的人際互動現場時,就能更快辨別他人的行為和語言,理解別人和做出相對應的反應。

所以,親子共讀次數累積的越多,也等同在幫助孩子累積人際互動的先備知識和經驗,讓孩子更快抓到人際關係的概念或要點。

增加親子關係的親密時光

在書本面前,人人平等。

孩子和爸媽一起閱讀書的時候,是平等的一起進入到閱讀的世界,這樣的意象,有別於平日爸媽對孩子的諄諄教誨或照顧提醒,爸媽和孩子是並肩一起進入書的世界,光這樣的感受就會讓孩子感覺到「被陪伴」、「在一起」的感覺。

我們時常會聽到一些有親子共讀經驗的父母分享,他們非常吃驚在閱讀故事時,孩子跟他們看見的視角和想法是很不一樣的,甚至給了父母一些啟發,和更看見孩子獨特的優點。

舉個例子:我(寫者)曾經在與孩子親子共讀時,講述了一本「蛇弟弟,走開!」的書,書中描述蛇弟弟有多麼的煩人,主人翁有多麼的困擾!讀到一半時,孩子突然冒出一句話:「蛇弟弟旁邊還有空位呀!他(指主人翁)為什麼不去坐?」

我對孩子突如其來的話驚嚇了一下,原來他看到主人翁一直抱怨蛇弟弟的煩,一邊讀一邊在幫主人翁想辦法呢!

看到孩子的反應,頓時覺得非常可愛、純真也更認識孩子很願意幫忙想辦法的優點,讓我更欣賞我的孩子。

因此,親子共讀並非是要一字一句、正襟危坐的讀,而是在讀的過程中激盪親子不一樣的互動、交流、和同樂,這些「過程」有助於增加親子關係的品質。

閱讀是擁有思考、理解、創造的重要依歸之一

美國艾默里大學神經科學家葛瑞格裡.柏恩斯的研究發現,閱讀,增強了接受實驗的人,他們的腦部一些區域的神經連結,還提升了他們語言感知和感覺運動區的感受(詳參「閱讀可使大腦更靈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2001年曾發表,喜歡閱讀的人或解謎的人,在晚年就不會得到老年失智症。這也顯示,閱讀的確有助於大腦的鍛鍊。

而閱讀書本跟看電視相比,最大的差別在於,在閱讀的時候,需要去思考文字描述的意思,去理解上下文的相關聯,故事劇情的邏輯和視角,同時也在書本的描述中一同進入想像、創造的世界。這一切,都在鍛鍊我們的大腦,讓大腦更有延展性,讓孩子在未來無論是思考力、理解力、邏輯、創造力都更有潛力。

所以,當我們在擔憂孩子未來的學習是不是會跟不上,思考力和理解力該怎麼鍛鍊的同時,親子共讀就是非常好且好上手的作法,幫助孩子為未來入學奠定好的基礎(詳參「《台灣教育評論月刊》小小愛書人_學齡前親子共讀」)。
參考資料
《大腦與閱讀》洪蘭譯_信誼基金會出版社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個人是無法走完全世界的路、獨自領略出這全世界的知識,所以文字的流傳是很重要的。

文字,將從古至今人對世界的體悟寫進書裡,讓後人可以更快提取、了解和延伸。親子共讀,透過親子一起,陪伴孩子開啟書本的奧秘,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從小孩的視角,一開始書本只像個盒子,裡面有許多看不懂的符號,但經過爸爸媽媽一唸,一切居然變得有意義,這就像考古學家解開古文字之謎一樣的神奇、就像魔法師唸出只有魔法師看得懂得咒語一樣有趣、神祕。

這個過程會讓孩子記得,文字帶給他的奧妙感受,會激起孩子對未知的好奇心與積極度。

原來自己看不懂的未知符號裡,居然蘊藏了這麼多有趣的事物和知識,久而久之孩子對於文字的結構和組成,將會更感興趣和更有學習動機。

親子共讀有助於刺激孩子的語言發展

親子共讀中的技巧,發問式的說故事方式,讓爸爸媽媽和孩子一邊唸故事,一邊互動,有助於刺激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發展。而在這樣一問一答,互相往來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如何描述更精確的自己。

親子共讀 書籍該怎麼選?

近年,因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積極推動親子共讀,所以在國健署的網站上已經有滿完整的親子共讀基本知識和相關資源,以下連結供爸爸媽媽參考:
1.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親子共讀概念與技巧
2.親子共讀衛教手冊

有了這些先備的概念,以下一些實作建議提供給爸爸媽媽使用:

0-1歲 親子共讀技巧

即使親子共讀很重要,但0-1歲的親子共讀並不是整個教養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不需要太強求在這個年紀一定要做到親子共讀,增加親職的壓力,甚至將壓力感染給孩子。

而這年紀最重要的就是「玩」、「探索」、「爸爸媽媽對寶寶說話」,繪本或圖畫書只是玩具,讓孩子拿來甩、拿來啃、拿來搖、拿來拍出很大的聲音。

0-1歲 選書建議

  • 嬰兒報紙
  • 泡棉書(不怕濕的材質)
  • 顏色卡、黑白卡、物件卡

1.5-3歲 親子共讀技巧

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可以跟爸爸媽媽在共讀的過程中一來一往的互動,並且對於書中情境有更多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和這個年紀的孩子共讀時,可多聚焦在繪本中重複的用語或台詞,鼓勵孩子一起模仿故事中的主人翁說的話;並和孩子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彼此分享在繪本故事中看到了什麼。

1.5-3歲 選書建議

  • 硬殼書
  • 繪本故事中,一頁的字數少於200字
  • 故事台詞重複性高,例如:《好餓好餓的毛毛蟲》、《蛇弟弟,走開!》、《我要做壞事》
註:盡量不要選擇「道德勸說」的繪本故事,像是名稱為:《我會乖乖的!》、《我不會亂生氣!》這類的書籍。因為該類型繪本故事內容過於冗長,警示威脅感很重,反而讓孩子對繪本的興趣缺缺、無感,甚至孩子只是單純在將故事中提醒孩子要注意的事情記起來而已,並沒有進入到深度思考和提升語言表達。

4-7歲 親子共讀技巧

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人際互動的經驗和生活經驗較為豐富,所以在故事的選擇上可以更加的多元,科普類、人際互動、情感類的書籍都可觸及。


在共讀上較為省力,爸爸媽媽只要平舖直述的閱讀故事中的文字,較能激起孩子的興趣,但請記得別急著唸完,若孩子中途打岔來發問,都是很好的,可見得孩子有追根究底的好奇心。

倘若孩子在聆聽的過程中很安靜、專心,在共讀完時,爸爸媽媽可分享自己對於這本書另自己想到甚麼貼身的經驗,也可以問問孩子是否有曾經遇到哪一個朋友或情況和故事的情境很相似,幫助孩子多表達以及將書本與真實生活作為連結,整合孩子的知識與世界觀。

4-7歲 選書建議

  • 人際互動類
  • 科普類
  • 情緒類
  • 生活類
註:建議避開爸爸媽媽死掉的相關繪本故事、或霸凌欺壓相關繪本故事,尤其是前者。
因為孩子在這個年紀的發展,處在「萬物有靈」的階段,意即相信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在這個階段告訴她爸爸媽媽會死掉,或者永久地離開、不在,一方面他還無法理解,另一方面他會感到恐怖,隨時擔心會失去爸媽,而且這種恐怖、擔心的感覺很難以消除!除非真的剛好遭遇到這種情況,否則不需要特別在這個階段就談生死議題。(詳情請參「1到6歲兒童能力發展全整理」)
所以此類書籍,應等到孩子有較獨立的處事能力、對自己有不錯的信心度之後再來接觸,這樣比較不會攻擊到安全感。

親子共讀 常見問題

Q1:親子共讀前,父母和孩子要做哪些準備?

在進行親子共讀之前,父母要準備輕鬆、隨性的心情,「玩味」的心態,和孩子一起共讀。
台灣的父母,總是容易把「讀書」想的很難,所以聽到讀書,整個人就會跟上肅然起敬起來,精神緊繃,好似必須要畢恭畢敬的執行這件事。但這個態度和認知,反而會讓孩子對「書本」心生恐懼和距離。

另外,是選擇有餘裕的時間跟孩子共讀。請不要設定,10分鐘一定要唸完一本繪本,或告訴孩子我唸完上面的字我就要走了,去做別的事情了!一切非常著急、緊急、制式化,這樣即使父母每天唸,是不會有親子共讀的效果。

所以請準備好較有餘裕的時間,像是早點上床就能和孩子徜徉在故事書裡討論、聊天。或是等待媽媽洗澡的時間,由爸爸來閱讀。

有餘裕的時間,才能激發親子共讀中的親子互動和語言交流。

Q2:共讀時孩子一直分心,該怎麼辦?

準備輕鬆、隨性的心情,以「玩味」的心態,和孩子一起共讀,並保留有餘裕的時間進行共讀,那基本上孩子不會有分心的問題。如果孩子有一直分心的狀況,再來請確認孩子的「生理需求和發展刺激是否有被滿足」和「情緒狀態是否穩定」。

請回頭看第一個Q1,如果Q1的答案你都已經處理好了,那基本上孩子不會有分心的問題。但倘若孩子有一直分心的狀況,請再來請確定以下幾件事:

1.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

如果孩子的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可能尿布濕了、想睡覺、肚子餓、身體不適,就沒辦法專注在共讀的焦點上,而分心。

2.孩子的發展刺激未被滿足

如果孩子長期都處在室內或靜態的活動,但本身的活動量或刺激需求度高,導致發展刺激未被滿足導致孩子像猴子一樣,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好,建議有這樣的情形,請打開親職諮詢專業app——跳養來檢測,孩子目前卡住的狀況以及尋求改善的做法。
當孩子的發展刺激未被滿足,影響的不會只有親子共讀的進行,還包含未來求學階段的表現,建議家長提早意識、提早解決。

3.孩子是否處在情緒焦慮或不穩定的狀況?

最近孩子是否有經歷情緒事件,導致孩子處在心神不寧的狀態?又或者孩子在生活中需要符合的規則和要求太多,導致孩子一直處在緊張、過度焦慮、或者過度亢奮的狀況,當孩子露出這些跡象,請直接尋求專業教養諮詢app——跳養團隊,了解孩子心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致他無好好的靜下來,體會親子共讀的奧妙。

Q3:家有兩個不同年紀的孩子,可以一起共讀嗎?

建議0-2歲一起閱讀,3-4歲一起閱讀、5-6歲一起閱讀,若有橫跨這兩個區間,則建議大部分時間分開閱讀,一個月內1-2次共同閱讀。

原因是不同年紀的發展狀態不同,若年紀混在一起閱讀會導致孩子過分關注在大年紀的孩子身上,而非爸爸媽媽或書本本身,再者手足在一起難免會有互相爭多注意力的舉動,倘若其中一個孩子較為能言善道,則另一位孩子的語言表達機會則會被降低,影響親子共讀的效果。

Q4:可以和孩子共讀英文繪本嗎?

不建議,除非您和孩子的溝通母語是英文。

請記得,親子共讀的重點不在「記誦」,如前面所說,親子共讀的過程重視的是親子相處的空間、親子共讀時因繪本而產生的思考力、創造力的延伸與討論、激盪。

但英文繪本的功能著重在「認英文字」、「背誦」,與親子共讀的目標不符,切勿本末倒置而失了原本親子共讀的本意。

若希望加強孩子對英文的敏銳度,聆聽英文童謠或故事CD即可。

Q5:可以用3C產品或影片輔助共讀嗎?

不可以。

3C故事、影片、點讀筆只能增加孩子對故事情節的記憶、背誦和感受聲光效果而已。無法達到腦部的邏輯思考、語言的對話、親子交流的親密感。使用3C來聽故事或看故事其功能跟親子共讀並無關聯。

楊鈺瑩 教養諮詢專家&全台獨創教養APP創辦人

閱讀更多 >
其它好文推薦